当代中国的群体性事件:形象地位变迁和分类框架再构

被引:42
作者
刘能
机构
[1]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形象地位; 公共领域; 分类框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1.4 [治安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603 ; 0838 ;
摘要
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形象地位的变迁有一个过程,它进入公共领域有着结构性原因。以2004年以来发生的典型群体性事件为例,采用一种互斥性更强的分类框架可以将群体性事件分为七类,它们分别是:(1)直接利益相关的原生型集体维权抗争;(2)无直接利益相关的群体泄愤事件;(3)地方政治生态恶化诱致的突发群体性事件;(4)行业集体行动和工业集体行动;(5)工具性处理"死亡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6)意识形态或政治动机驱动的群体性事件;(7)网络场域内生的群体性事件。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5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群体性事件类型化及发展趋向 [J].
王赐江 .
长江论坛, 2010, (04) :47-53
[2]   互联网与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 [J].
谢进川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 (08) :141-142
[3]   群体性事件中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探析 [J].
姚胜南 .
江南论坛, 2010, (07) :21-23
[4]   2008—2009年中国群体性事件分析 [J].
周忠伟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3) :75-79
[5]   群体性事件的分类及成因 [J].
游云福 .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9, 24 (06) :114-119
[6]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J].
于建嵘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 (06) :114-120+160
[7]   治理群体性事件与加强基层政府应对能力建设 [J].
肖文涛 .
中国行政管理, 2009, (06) :118-123
[10]   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含义、特征和类型 [J].
王来华 ;
陈月生 .
理论与现代化, 2006, (05) :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