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绿洲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以乌鲁木齐为例

被引:27
作者
魏晓婕 [1 ,2 ]
杨德刚 [1 ]
乔旭宁 [1 ,2 ]
张进英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环境; 耦合度; 乌鲁木齐;
D O I
10.13448/j.cnki.jalre.2008.11.025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F29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本文以乌鲁木齐为例,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干旱区绿洲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和生态环境响应的耦合关系进行评价与分析,在乌鲁木齐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过程中,空间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最为明显,社会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相对小一些,而人口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关联度仅为0.59,对于干旱区绿洲城市来说人口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束缚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水、土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胁迫效应,资源能源、生态条件对于城市化的制约和限制作用最为明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于城市化进程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生态环境污染对于干旱区绿洲城市的胁迫作用相对较小。最后得出结论:乌鲁木齐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目前正处于缓慢变化阶段,属于逐步磨合型。
引用
收藏
页码:101 / 10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乌鲁木齐城市用地扩展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J].
董雯 ;
张小雷 ;
王斌 ;
段祖亮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S2) :148-156
[2]   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规律性及其验证 [J].
乔标 ;
方创琳 ;
黄金川 .
生态学报, 2006, (07) :2183-2190
[3]   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过程研究进展及展望 [J].
乔标 ;
方创琳 ;
李铭 .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06) :31-41
[4]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 [J].
乔标 ;
方创琳 .
生态学报, 2005, (11) :211-217
[5]   论煤矿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J].
郝永新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5, (03) :271-275
[6]   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 [J].
彭建 ;
王仰麟 ;
叶敏婷 ;
常青 .
地理学报, 2005, (05) :798-806
[7]   生态环境用水与生态环境需水 [J].
尚尔君 .
农业与技术, 2005, (04) :23-25
[8]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标准及其评价模型研究 [J].
刘耀彬 ;
李仁东 ;
张守忠 .
中国软科学, 2005, (05) :140-148
[9]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 [J].
刘耀彬 ;
李仁东 ;
宋学锋 .
地理学报, 2005, (02) :237-247
[10]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约束下城市化过程及生态效应研究的理论探讨 [J].
方创琳 ;
黄金川 ;
步伟娜 .
干旱区地理, 2004, (01)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