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

被引:134
作者
岳超 [1 ]
胡雪洋 [1 ]
贺灿飞 [2 ]
朱江玲 [1 ]
王少鹏 [1 ]
方精云 [1 ,3 ]
机构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3] 北京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省区; 碳排放; 碳强度; 差异;
D O I
10.13209/j.0479-8023.2010.075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利用我国分省区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公布的我国碳排放数据,对1995—2007年我国各省区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碳排放和人均排放排序为:东部>中部>西部,但中西部地区碳强度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这种特征与中西部地区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较高有密切关系。1995—2007年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变化不大;从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差异的角度对省际差异进行的分解表明,我国省际碳强度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部省际差异导致的,而区域之间差异贡献较小。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能源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省区碳强度的决定因素,说明我国未来碳强度控制应从调整产业结构、改革能源政策、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着手,以确保我国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引用
收藏
页码:510 / 51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我国各省区CO2排放状况、趋势及其减排对策 [J].
曾贤刚 ;
庞含霜 .
中国软科学, 2009, (S1) :64-70
[2]   经济转型与中国省区能源强度研究 [J].
贺灿飞 ;
王俊松 .
地理科学, 2009, 29 (04) :461-469
[3]   中国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因素分解附视频 [J].
李善同 ;
许召元 .
中外能源, 2009, (08) :1-10
[4]   能效研究方法和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的比较 [J].
杨红亮 ;
史丹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 (03) :12-20
[5]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 [J].
齐绍洲 ;
罗威 .
经济研究, 2007, (07) :74-81
[6]   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 [J].
史丹 .
中国工业经济, 2006, (10) :49-58
[7]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 [J].
徐建华 ;
鲁凤 ;
苏方林 ;
卢艳 .
地理研究, 2005, (01) :57-68
[8]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市场化、全球化与城市化 [J].
贺灿飞 ;
梁进社 .
管理世界, 2004, (08) :8-17+155
[9]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 [J].
蔡昉 ;
都阳 .
经济研究, 2000, (10) :30-37+80
[10]  
中国统计年鉴[M]. 中国统计出版社 , 国家统计局 编,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