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省宁强县为例

被引:44
作者
李姗姗 [1 ,2 ]
曹广超 [1 ,2 ]
赵鹏飞 [3 ]
机构
[1]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2] 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
[3]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宁强县;
D O I
10.13869/j.cnki.rswc.2014.03.035
中图分类号
F301.24 [土地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探讨不同地域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规律,是整合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重要依据。基于宁强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和SRTM-DEM,采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探索性数据分析和空间"热点"探测方法,研究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着手,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主导因素地形的影响,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密度较大,斑块规模较小,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低;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用地规模差异显著,规模较大的斑块集中分布在河流阶地、低山区,呈"拱形分层"结构。依据因地制宜原则,宁强县农村居民点的整合优化可分为积极发展型、内部挖潜型、异地搬迁型,为该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86 / 19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21]   基于Voronoi图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 [J].
刘仙桃 ;
郑新奇 ;
李道兵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9, 25 (02) :30-33+93
[22]   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以重庆渝北区为例 [J].
杨庆媛 ;
田永中 ;
王朝科 ;
周滔 ;
刘筱非 .
地理研究, 2004, (04) :469-478
[23]   基于遥感与GIS的中国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特征 [J].
田光进 ;
刘纪远 ;
张增祥 ;
周全斌 ;
张宗科 ;
赵晓丽 ;
谭文彬 .
遥感学报, 2002, (04) :307-312+326
[24]   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 [J].
汤国安 ;
赵牡丹 .
经济地理, 2000, (05)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