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部门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收敛分析

被引:77
作者
齐绍洲
李锴
机构
[1]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收敛; 部门; 能源强度; 面板数据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F426.2 [];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020205 ; 0701 ; 070104 ;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1997—2006年我国西部和东部省区之间的能源强度差异与劳均GDP差异之间的关系,在使用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基础上,分别对省区及其六个产业部门的劳均GDP收敛性及其能源强度随劳均GDP变化的收敛性进行实证估计,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六个产业部门和省区都存在劳均GDP收敛,其中,建筑业的收敛速度最快、工业最慢。第二,东西部省区之间总体的能源强度差异是收敛的,即随着东西部省区之间劳均GDP差异的缩小,其能源强度差异也在缩小,但收敛的速度慢于劳均GDP的收敛速度。第三,西部各个产业部门相对于东部其能源强度差异收敛性存在差距,东西部省区之间在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和工业上的能源强度差距是收敛的,而在其余部门上的能源强度差距是发散的。第四,西部各省区整体能源强度的收敛性与其各产业部门的收敛性并不一致,而是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说明西部各省区应该在产业部门层面上采取措施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其整体能源使用效率。
引用
收藏
页码:109 / 122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1995-2006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李国璋 ;
霍宗杰 .
经济评论, 2009, (06) :101-109
[2]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机理分析 [J].
齐绍洲 ;
云波 ;
李锴 .
经济研究, 2009, 44 (04) :56-64
[4]   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 [J].
师博 ;
张良悦 .
当代财经, 2008, (02) :17-21
[5]   我国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 [J].
董利 .
产业经济研究, 2008, (01) :8-18
[6]   提升工业能效面临的关键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J].
李天舒 ;
王敏洁 .
生态经济, 2007, (11) :108-111
[7]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 [J].
齐绍洲 ;
罗威 .
经济研究, 2007, (07) :74-81
[8]   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 [J].
史丹 .
中国工业经济, 2006, (10) :49-58
[9]   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1980—2004 [J].
吴巧生 ;
成金华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 (10) :34-40
[10]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差距的来源 [J].
彭国华 .
世界经济, 2005, (09) :42-5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