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六盘山黄土及最近1.8Ma B.P.以来的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

被引:24
作者
杨东 [1 ]
方小敏 [2 ]
彭子成 [1 ]
李吉均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3]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陇西; 六盘山黄土; 构造运动; 气候变化; 环境效应;
D O I
10.13249/j.cnki.sgs.2006.02.011
中图分类号
P534 [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 P532 [古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对陇西盆地六盘山西侧山麓剥蚀面上断岘剖面的古地磁、磁化率和粒度分析表明,该剖面具有1.8 M a B.P.以来完整的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断岘剖面以下7级黄河阶地的发育形成以及在1.1和0.8 M a B.P.前后所指示的腾格里沙漠扩张变化,反映了第四纪早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对黄土高原西部环境变化影响,以及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构造与气候的变化与耦合响应。
引用
收藏
页码:2192 / 219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关于夷平面的科学问题——兼论青藏高原夷平面 [J].
潘保田 ;
高红山 ;
李吉均 .
地理科学, 2002, (05) :520-526
[2]   六盘山西侧山麓剥蚀面的发育与新构造隆升 [J].
杨东 ;
方小敏 ;
宋友桂 ;
吕连清 ;
李吉均 ;
安芷生 .
沉积学报, 2002, (02) :282-287
[3]   两个冰期-间冰期旋回的黄土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 [J].
熊尚发 ;
刘东生 ;
丁仲礼 .
地理科学, 2002, (01) :18-23
[4]   2.5Ma以来柴达木盆地的气候干湿变化特征及其原因 [J].
王建 ;
黄巧华 ;
柏春广 ;
刘泽纯 .
地理科学, 2002, (01) :34-38
[5]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J].
李吉均 ;
方小敏 ;
潘保田 ;
赵志军 ;
宋友桂 .
第四纪研究, 2001, (05) :381-391
[6]   临夏盆地晚中新世以来的风沙沉积及环境意义 [J].
王建力 ;
方小敏 .
地理科学, 2000, (03) :259-263
[7]   东亚季风气候的历史与变率 [J].
安芷生 ;
刘晓东 .
科学通报, 2000, (03) :238-249
[8]   2.6Ma前后大气环流重构的黄土-红粘土沉积证据 [J].
丁仲礼 ;
杨石岭 ;
孙继敏 ;
刘东生 .
第四纪研究, 1999, (03) :277-281
[9]   联系沙漠-黄土演变过程中耦合关系的沉积学指标 [J].
丁仲礼 ;
孙继敏 ;
刘东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1) :82-87
[10]   上新世以来毛乌素沙地阶段性扩张的黄土-红粘土沉积证据 [J].
丁仲礼 ;
孙继敏 ;
刘东生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9, (03) :32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