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特征的新认识——纪念竺可桢《中国过去五千年温度变化初步研究》发表30周年

被引:36
作者
葛全胜
方修琦
郑景云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3]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4] 北京
关键词
历史时期; 温度变化;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自竺可桢先生 1 972年发表《中国过去五千年温度变化初步研究》一文以来的 30年中 ,我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从 6个方面对此予以概括 :(1 )印证了竺可桢先生确定的主要冷期 ,并对寒冷状况进行了定量估计 ;(2 )新识别出战国冷期和中唐冷期 ;(3)证明了中国存在中世纪暖期 ,并论证了该暖期是过去 2 0 0 0年中国最暖的时期 ;(4)修正了对汉代暖期和隋唐暖期温暖程度的认识 ;(5)发现了历史时期冷暖变化的千年周期 ;(6)定量估算了过去 2 0 0 0年温度变化的幅度和速率。上述进展不仅证明了竺先生所勾画的中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的基本轮廓从总体上看是正确的 ,而且进一步增进了对中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规律的认识
引用
收藏
页码:311 / 31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42 条
[1]   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 [J].
葛全胜 ;
郑景云 ;
方修琦 ;
满志敏 ;
张雪芹 ;
张丕远 ;
王维强 .
第四纪研究, 2002, (02) :166-173
[2]   过去2000a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序列重建及初步分析 [J].
葛全胜 ;
郑景云 ;
满志敏 ;
方修琦 ;
张丕远 .
地学前缘, 2002, (01) :169-181
[3]   中国过去3ka冷暖千年周期变化的自然证据及其集成分析 [J].
葛全胜 ;
方修琦 ;
郑景云 .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01) :96-103
[4]   内蒙古岱海地区近千年气候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 [J].
曹建廷 ;
王苏民 ;
沈吉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0, (02) :15-20
[5]   北京石花洞石笋微层灰度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意义──Ⅱ.灰度的年际变化 [J].
秦小光 ;
刘东生 ;
谭明 ;
王先锋 ;
李铁英 ;
吕金波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03) :239-248
[6]   全新世几个特征时期的中国气温 [J].
王绍武 ;
龚道溢 .
自然科学进展, 2000, (04) :39-46
[7]   采用秦岭冷杉年轮宽度重建陕西镇安1755年以来的初春温度 [J].
刘洪滨 ;
邵雪梅 .
气象学报, 2000, (02) :223-233
[8]   密山杨木3000多年来气候变化的泥炭记录 [J].
夏玉梅 ;
汪佩芳 .
地理研究, 2000, (01) :53-59
[9]  
近2000a古里雅冰芯10a尺度的气候变化及其与中国东部文献记录的比较[J]. 施雅风,姚檀栋,杨保.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S1)
[10]   树轮宽资料所指示的川西过去气候变化 [J].
邵雪梅 ;
范金梅 .
第四纪研究, 1999, (01) :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