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如何被篡改为数据的?——大数据套用到研究人类的“原罪”

被引:34
作者
潘绥铭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
关键词
大数据; 数据崇拜; 量化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03 [社会学方法论];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摘要
目前对于大数据已经出现了盲目崇拜,"一切皆可量化"是其核心口号和基本理论。但是在量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四种情况:剪裁现实生活、忽视社会情境、抹煞主体建构、取消生活意义。这种"原罪"并不能由于数据规模的无限增大而被消除。因此,大数据不能质疑,更不能取代各种非量化的人文社会研究。大数据只有对其"原罪"进行深刻反思,并且予以充分展示,才有资格在人文社会研究中保留一席之地。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3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基于概念置换的大数据定义研究 [J].
李天柱 ;
王圣慧 ;
马佳 .
科技管理研究, 2015, 35 (12) :173-177
[3]   大数据社会的具体场景 [J].
谢然 .
互联网周刊, 2014, (22) :60-65
[4]   大数据方法:科学方法的变革和哲学思考 [J].
张晓强 ;
杨君游 ;
曾国屏 .
哲学动态, 2014, (08) :83-91
[5]   教育及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数据——兼议当前的大数据热潮 [J].
阎光才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3, 11 (04) :77-86+187
[6]   拷问大数据 [J].
刘宏伟 ;
徐翠英 .
企业管理, 2013, (09) :17-21
[7]   从数据源看大数据 [J].
黎争 .
IT经理世界, 2013, (14) :8-8
[8]   大数据的缘起、冲击及其应对 [J].
钟瑛 ;
张恒山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3, 35 (07) :104-109
[9]   大数据:不是技术难题 [J].
Bill Franks .
成功营销, 2013, (04) :92-92
[10]   社会学问卷调查的边界与限度——一个对“起点”的追问与反思 [J].
黄盈盈 ;
潘绥铭 .
学术研究, 2010, (07) :49-5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