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群体性事件多发的深层原因与治理路径探讨——基于中原地区6县(市)的调查

被引:2
作者
石方军
机构
[1]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关键词
农村; 群体性事件; 社会冲突; 中原地区;
D O I
10.19357/j.cnki.35-1295/d.2014.04.009
中图分类号
D631.4 [治安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603 ; 0838 ;
摘要
通过对中原地区6县(市)的调查发现,农村群体性事件多发存在的深层原因是:民众社会心理出现偏差;缺乏畅通的诉求表达途径和合理的利益博弈机制;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存在"政府失灵"等现象。为此,应塑造公平诚信的社会环境,消解群体性事件多发的社会心理基础;构建合理有效的诉求表达与利益博弈机制,促使群体利益纠纷自我化解;提高基层政府的治理水平,妥善解决各类群体性矛盾冲突。
引用
收藏
页码:57 / 6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社会认知偏差:群体性事件生成的社会心理启动根源 [J].
王林松 ;
王庆功 ;
张宗亮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04) :11-18
[3]   劳资博弈有利于社会稳定 [J].
于建嵘 .
农村工作通讯, 2010, (22) :45-45
[4]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与规范基层政府权力 [J].
李默海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0, (05) :10-13
[5]   十年来中国抗争运动研究评述 [J].
李德满 .
社会, 2009, 29 (06) :189-209+227
[6]   贫富差距背景下的社会心态简析 [J].
马广海 .
东岳论丛, 2008, (05) :111-117
[7]   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 [J].
于建嵘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8, (01) :4-9
[8]   社会冲突理论及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J].
洪长安 .
桂海论丛, 2006, (06) :11-13
[9]   和谐社会构建与西方社会冲突理论 [J].
包仕国 .
学术论坛, 2006, (04) :69-72
[10]   和谐社会的理论借鉴:结构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 [J].
刘文祥 ;
李长源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1) :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