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造性破坏缺乏的理论成因及实证检验

被引:2
作者
邓可斌 [1 ]
丁重 [2 ]
机构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财经学院与粤商研究中心
[2]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关键词
创造性破坏; 内生增长模型; 适宜技术; 公司特质信息; CAPM;
D O I
10.16158/j.cnki.51-1312/f.2010.07.009
中图分类号
F27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1202 ; 120202 ;
摘要
中国企业明显缺乏创造性破坏。本文基于适宜技术和政府干预两类不同的内生技术创新与增长理论进行剖析,指出其成因可能在于:(1)企业选择引进或改进现有技术要优于进行创造性破坏活动;(2)创新行为由大企业主导,创造性破坏动力不足。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按规模分组检验以上成因。发现大企业主导技术创新,且大企业明显缺乏创造性破坏动力;而中小规模企业体现出创造性破坏动力但缺乏有效创新投入。因此中国创造性破坏缺乏成因并不在于企业追求使用适宜技术,而主要在于创新资源垄断,抑制了创新动机。
引用
收藏
页码:60 / 6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制度倾斜、低技术锁定与中国经济增长 [J].
丁重 ;
张耀辉 .
中国工业经济, 2009, (11) :16-24
[2]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股价波动非同步性方法测度股价信息含量的有效性检验 [J].
袁知柱 ;
鞠晓峰 .
中国软科学, 2009, (03) :174-185
[3]   禀赋结构、适宜技术与中国制造业技术的“低端锁定” [J].
康志勇 .
世界经济研究, 2009, (01) :3-7+14+87
[4]   教育、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差异 [J].
姚先国 ;
张海峰 .
经济研究, 2008, (05) :47-57
[5]   适宜技术理论研究评述 [J].
余典范 .
经济学动态, 2008, (04) :122-127
[6]   市场是否可以换来技术进步?——来自广东省工业部门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易行健 ;
李良生 .
南方经济, 2007, (07) :71-82
[7]   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及其分布特征 [J].
罗楚亮 .
经济研究, 2007, (06) :119-130
[8]   中国证券市场价格联动效应的实证研究 [J].
陈梦根 ;
毛小元 .
财贸经济, 2007, (05) :93-99+129
[9]   适宜技术、技术选择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J].
林毅夫 ;
张鹏飞 .
经济学(季刊), 2006, (03) :985-1006
[10]   技术选择、制度与经济发展 [J].
林毅夫 ;
潘士远 ;
刘明兴 .
经济学(季刊), 2006, (02) :69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