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基于技术进步视角的实证研究

被引:23
作者
周晓波 [1 ]
王继源 [2 ]
陈璋 [1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2]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动力转换; 引进技术; 自主创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1 [国民经济现代化]; F124.3 [技术发展与革新];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本文以技术进步方式为分析视角,将中国经济分为引进技术和非引进技术两部门,分析引进技术对各部门的影响,并基于理论分析结果提出测算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方法。该方法不同于传统TFP(全要素生产率)算法依赖GDP增速,从而避免了使用TFP降低解释经济增速下降而可能存在的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我们通过选取WIOD公布的2000年到2014年投入产出表,根据测算方法,对各部门和经济总体的增长动力进行测算。发现中国的主要技术进步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方面,过去的引进技术方式已经进入末期,难以再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的自主创新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有望成为未来新的增长源泉。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经济减速的原因与出路 [J].
方福前 ;
马学俊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6, 30 (06) :64-75
[2]   中国经济宏观态势和转型发展 [J].
刘世锦 .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6, 9 (01) :14-16
[3]   “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 [J].
李扬 ;
张晓晶 .
经济研究, 2015, 50 (05) :4-19
[4]   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冲击与减速治理 [J].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 ;
张平 ;
刘霞辉 ;
袁富华 ;
王宏淼 ;
陆明涛 ;
张磊 .
经济研究, 2014, 49 (12) :4-17+32
[5]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测度与分解 [J].
张少华 ;
蒋伟杰 .
统计研究, 2014, 31 (03) :54-60
[6]   人口结构变化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J].
陆旸 ;
蔡昉 .
世界经济, 2014, 37 (01) :3-29
[7]   “结构性”减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 [J].
沈坤荣 ;
滕永乐 .
经济学家, 2013, (08) :29-38
[8]   技术差距、创新路径与经济赶超——基于后发国家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J].
傅晓霞 ;
吴利学 .
经济研究, 2013, 48 (06) :19-32
[9]   长期增长过程的“结构性加速”与“结构性减速”:一种解释 [J].
袁富华 .
经济研究, 2012, 47 (03) :127-140
[10]   知识产权保护、自主研发比重与后发国家的技术进步 [J].
刘小鲁 .
管理世界, 2011, (10) :10-1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