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积雪日数与高原季风的关系

被引:20
作者
徐丽娇 [1 ,2 ,3 ]
李栋梁 [1 ]
胡泽勇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日数; 高原季风; 地面加热场强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35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青藏高原50个气象台站1960-2004年的积雪日数、NCEP/NCAR再分析资料、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和高原季风指数资料,采用EOF、滑动t检验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60年来青藏高原季风的变化特征和近45年来青藏高原积雪日数的变化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青藏高原季风与青藏高原高度场和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当初冬(11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强时,隆冬(12月1月)的青藏高原冬季风弱,次年春季(4~6月)的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弱;当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弱)时,有利于唐古拉山地区积雪日数的增加(减少),班戈地区和青海东北部积雪日数的减少(增加);当青藏高原冬季风强(弱)时,有利于青海北部和西藏南部积雪日数的减少(增加),喜马拉雅山和唐古拉山积雪日数的增加(减少)。
引用
收藏
页码:1093 / 110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基于不同积雪日定义的积雪资料比较分析 [J].
安迪 ;
李栋梁 ;
袁云 ;
惠英 .
冰川冻土, 2009, (06) :1019-1027
[2]   2000-2005年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变化分析 [J].
王叶堂 ;
何勇 ;
侯书贵 .
冰川冻土, 2007, (06) :855-861
[3]   高原季风研究主要进展及其科学意义 [J].
齐冬梅 ;
李跃清 .
干旱气象, 2007, (04) :74-79
[4]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和冬春积雪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关系 [J].
朱玉祥 ;
丁一汇 ;
徐怀刚 .
气象学报, 2007, (06) :946-958
[5]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及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J].
李栋梁 .
高原气象, 2006, (06) :975-982
[6]   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对亚洲夏季风气候的影响 [J].
李庆 ;
陈月娟 .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6) :605-612
[7]   青藏高原地区季风特征及与我国气候异常的联系 [J].
白虎志 ;
马振锋 ;
董文杰 .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04) :484-491
[8]   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的最新进展 [J].
吴国雄 ;
毛江玉 ;
段安民 ;
张琼 .
气象学报, 2004, (05) :528-540
[9]   青藏高原积雪与亚洲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关系 [J].
刘华强 ;
孙照渤 ;
朱伟军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3, (06) :733-739
[10]   青藏高原地面站积雪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J].
韦志刚 ;
黄荣辉 ;
陈文 ;
董文杰 .
大气科学, 2002, (04) :496-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