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和冬春积雪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关系

被引:109
作者
朱玉祥 [1 ]
丁一汇 [2 ]
徐怀刚 [3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 国家气候中心
[3]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关键词
高原热源; 季风; 高原积雪; 南涝北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8.0 [统计方法、整理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NCEP 1950—2004年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倒算法,对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长期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上空大气春夏季热源在过去50年里,尤其是最近20年,表现为持续减弱的趋势。而1960—2004年青藏高原50站的冬春雪深却出现了增加,尤其是春季雪深在1977年出现了由少到多的突变。用SVD方法对高原积雪和高原大气热源关系的分析表明,二者存在非常显著的反相关关系,即高原冬春积雪偏多,高原大气春夏季热源偏弱。高原大气春夏季热源和中国160站降水的SVD分析表明,高原大气春夏季热源和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呈反相关,与华南和华北降水呈正相关;而高原冬春积雪和中国160站降水的SVD分析显示,高原冬春积雪和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与华南和华北降水呈反相关。在年代际尺度上,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和冬春积雪与中国东部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南涝北旱)有很好的相关。最后讨论了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影响中国东部降水的机制。青藏高原春夏季热源减弱,使得海陆热力差异减小,致使东亚夏季风强度减弱,输送到华北的水汽减少,而到达长江流域的水汽却增加;同时,高原热源减弱,使得副热带高压偏西,夏季雨带在长江流域维持更长时间。导致近20年来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华北偏少,形成"南涝北旱"雨型。高原冬春积雪的增加,降低了地表温度,减弱了地面热源,并进而使得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大气热源减弱。
引用
收藏
页码:946 / 95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J].
赵平 ;
周自江 .
气象学报, 2005, (06) :933-941
[2]   青藏高原对亚洲夏季风爆发位置及强度的影响 [J].
梁潇云 ;
刘屹岷 ;
吴国雄 .
气象学报, 2005, (05) :799-805
[3]   青藏高原异常雪盖和ENSO的多尺度变化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J].
彭京备 ;
陈烈庭 ;
张庆云 .
高原气象, 2005, (03) :366-377
[4]   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的最新进展 [J].
吴国雄 ;
毛江玉 ;
段安民 ;
张琼 .
气象学报, 2004, (05) :528-540
[5]   青藏高原对1998年长江流域天气异常的影响 [J].
张顺利 ;
陶诗言 .
气象学报, 2002, (04) :442-452
[6]   35年来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 [J].
赵平 ;
陈隆勋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4) :327-332
[7]   冬季高原积雪和欧亚积雪对我国夏季旱涝不同影响关系的环流特征分析 [J].
陈兴芳 ;
宋文玲 .
大气科学, 2000, (05) :585-592
[8]   欧亚冬季雪盖对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其与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的可能联系 [J].
谭言科 ;
何金海 ;
祝从文 .
大气科学, 1999, (02) :152-160
[9]   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的分析 [J].
郭其蕴 .
地理学报, 1983, (03) :207-217
[10]  
Qun Xu.Abrupt change of the mid-summer climate in central east China by the influence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