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3 条
金融科技合约关系的实质、运行机理及风险防范——基于现代金融理论的一般分析
被引:17
作者:
易宪容
[1
]
郑丽雅
[2
]
何人可
[3
,1
]
机构:
[1] 青岛大学财富管理研究院
[2]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
[3] 青岛大学商学院
来源:
关键词:
金融交易;
大数据;
“去信用化”;
金融科技;
区块链;
D O I:
10.13644/j.cnki.cn31-1112.2019.05.004
中图分类号:
F832 [中国金融、银行];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摘要:
金融交易都是通过合约的形式来完成。金融就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金融科技的本质同样如此,只不过是用技术化的方式给信用的风险定价,并由此创造出新形态的金融服务。这是现代金融发展的重大进步。金融科技的本质特征是以技术化的方式"去信用化",但这种"去信用化"是建立在前置化预设规则基础上的。在法定货币下的金融科技,无论是以大数据为主导的网络平台,还是智能投资和算法交易等,其价值交换的电子化、数字化及自动化,很容易以技术化的方式进行监管套利。在算法货币下的金融科技,其本质特征是用区块链技术给信用的风险定价,以此来代替传统的信用关系,并创造出看上去客观化的智能合约及数字货币,但区块链前置化预设规则的信用是不确定的。这两个方面正是引发金融科技风险的根源所在。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9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