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社会特性与监管创新

被引:146
作者
许多奇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 互联网金融; 金融科技; 监管科技; 创新监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2.28 [金融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3 ;
摘要
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运用于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得到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两大社会特性:一是多节点之间的连接密度具有分散、降低金融风险和加剧金融风险积聚、扩散的双重作用;二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形成和社会放大受到"所嵌入的关系网络"的制约。由互联网建立起来的金融关系网络使互联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不仅具有复杂、传染快、波及广等基本特征,而且具有"太多连接而不能倒"以及"太快而不能倒"的新的表现形式。在我国互联网金融新业态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监管层分阶段地以包容性监管、原则性监管和运动式监管三种监管方式,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了防范回应。实践表明,"一行三会"式的分业监管体制及缺乏科技支撑的传统监管模式难以遏制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以及防范金融风险的积累和传染,须以先进的监管理念、信息共享与合作联动的监管主体、与基础风险源相匹配的监管原则以及科技化的监管模式为内容,建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当前我国金融监管改革使互联网金融监管朝着应然方向前进了一大步,而科技监管是互联网金融监管从应然走向新的实然的必由之路。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39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监管科技:金融科技的监管挑战与维度建构 [J].
杨东 .
中国社会科学, 2018, (05) :69-91+205
[2]   金融科技的“破坏性创新”本质与监管科技新思路 [J].
许多奇 .
东方法学, 2018, (02) :4-13
[3]   监管沙盒机制与我国金融科技创新的适配性研究——基于包容性监管视角 [J].
孟娜娜 ;
蔺鹏 .
南方金融, 2018, (01) :42-49
[4]   中国金融监管改革:逻辑与选择 [J].
吴晓求 .
财贸经济, 2017, 38 (07) :33-48
[5]   Fintech监管的制度创新与改革 [J].
李仁真 ;
申晨 .
湖北社会科学, 2017, (06) :156-163
[7]   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视角 [J].
杨东 .
中国社会科学, 2015, (04) :107-126+206
[9]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析 [J].
李有星 ;
陈飞 ;
金幼芳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44 (04) :87-97
[10]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评价模型研究 [J].
李刚 ;
曹洪刚 ;
陈凯 ;
张雪 .
运筹与管理, 2013, 22 (06) :14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