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兼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路径

被引:2
作者
冯姣
机构
[1] 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非法证据; 互联网电子证据; 司法公正; 非法证据排除; 人权保障;
D O I
10.14129/j.cnki.forwordposition.2018.01.010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互联网电子证据,系指本身在网络上形成的证据,其具有新旧交替的双重属性。从解释学角度而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具有互联网领域的适用面向;就具体内容而言,存在对"非法""严重"以及"对人效应"界定的模糊性。将互联网作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对象,需要在法条层面将电子证据纳入、对"非法"要素进行明确界定、培育公众对隐私权的重视、明确规则对人效应及其射程。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2+78 +7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论技术侦查中的隐私权保护 [J].
谢登科 .
法学论坛, 2016, 31 (03) :32-40
[2]   司法公信力的理性解释与建构 [J].
胡铭 .
中国社会科学, 2015, (04) :85-106+206
[3]   刑事诉讼法中的“等”字探析 [J].
冯姣 .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15, 29 (01) :81-86+94
[4]  
网络法律评论.[J].贺卫方;.网络法律评论.2013, 01
[5]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解读 [J].
陈瑞华 .
证据科学, 2010, 18 (05) :552-568
[6]   除罪化、程序法治与法的可预期性——以黄碟案为中心的法理透视 [J].
易延友 .
清华法学, 2009, 3 (04) :68-83
[7]  
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八大亮点.[N].陈瑞华;.人民法院报.2017,
[8]  
立法要体现主流民意.[N].中玉;.人民日报.2005,
[9]  
刑事诉讼法学.[M].胡铭.法律出版社.2016,
[10]  
美国刑事诉讼法.[M].王兆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