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权在美国法中的理论演进与概念重构——基于情境脉络完整性理论的分析及其对中国法的启示

被引:38
作者
倪蕴帷
机构
[1] 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隐私权; 个人信息保护; 第三方原则; 情境脉络完整性理论; 隐私动态框架;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19.10.013
中图分类号
D971.2 []; DD913 [];
学科分类号
0301 ; 03 ;
摘要
隐私天然具有多重含义,且无法通过精细的体系建构予以压缩,这些不同含义皆为隐私内涵在特定情境下的价值折射。传统理论试图以某个单一要素对隐私的多义性进行缩减,其注定是失败的,并且造成了隐私定义在数十年间的混乱与模糊。从美国法中的学说演进和立法动向来看,主流观点已逐步放弃对隐私权或个人信息保护范围的精确界定,而转向了一种动态的、以场景为导向的多元体系,即情境脉络完整性理论。该理论将控制资讯传播的情境脉络与社会规范作为理解隐私的起点,通过提取不同价值面向的公因子,并置于资讯主体、信息类型、传播原则等构成的三要素框架之下,从而真正实现了对隐私概念的重构。这是破解我国法上类似困境的有效途径,值得我国借鉴。
引用
收藏
页码:149 / 16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个人信息私法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J].
丁晓东 .
法学研究, 2018, 40 (06) :194-206
[2]   我国个人敏感信息界定之构想 [J].
胡文涛 .
中国法学, 2018, (05) :235-254
[3]   个人信息保护:从个人控制到社会控制 [J].
高富平 .
法学研究, 2018, 40 (03) :84-101
[4]   大数据时代的隐私危机及其侵权法应对 [J].
徐明 .
中国法学, 2017, (01) :130-149
[5]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路径重构 [J].
范为 .
环球法律评论, 2016, 38 (05) :92-115
[6]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权的私法属性 [J].
张里安 ;
韩旭至 .
法学论坛, 2016, 31 (03) :119-129
[9]  
电子通信中的隐私权[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布兰卡·R.瑞兹, 2016
[10]  
人格权法[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日) 五十岚清,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