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产率争论:方法的局限性和结论的不确定性

被引:26
作者
于永达 [1 ]
吕冰洋 [2 ]
机构
[1]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
D O I
10.13613/j.cnki.qhdz.001864
中图分类号
F014.1 [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学科分类号
0201 ;
摘要
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和贡献度判断,直接影响着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然而,由于实证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现有研究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判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索洛余值法的缺陷是存在非体现技术进步、规模收益不变、要素产出弹性不变和单方程假定;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缺陷是不能剔除随机因素的影响;随机生产前沿方法的缺陷是先验地确定随机误差项的概率分布形式。并且,这些方法都难以解决地区经济的异质性和空间相关性问题。从未来的研究方向看,对中国生产率研究可能会更多地转向对体现式技术进步的分析,以及用空间计量技术解决经济变量空间相关性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141 / 153+161 +161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45 条
[1]   中国资本积累的动态效率:1978—2005 [J].
吕冰洋 .
经济学(季刊), 2008, (02) :509-532
[2]   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 [J].
赵志耘 ;
吕冰洋 ;
郭庆旺 ;
贾俊雪 .
经济研究, 2007, (11) :18-31
[3]   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 [J].
林毅夫 ;
任若恩 .
经济研究, 2007, (08) :4-12+57
[4]   前沿生产函数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技术效率测算中的应用 [J].
于君博 .
中国软科学, 2006, (11) :50-59
[5]   技术效率、资本深化与地区差异——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中国地区收敛分析 [J].
傅晓霞 ;
吴利学 .
经济研究, 2006, (10) :52-61
[6]   中国工业的技术选择与技术进步:1985—2003 [J].
陈勇 ;
唐朱昌 .
经济研究, 2006, (09) :50-61
[7]   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J].
吴玉鸣 ;
李建霞 .
地理科学, 2006, (04) :4385-4391
[8]   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度量与分解 [J].
徐瑛 ;
陈秀山 ;
刘凤良 .
经济研究, 2006, (08) :93-103+128
[9]   中国要素产出弹性估计 [J].
赵志耘 ;
刘晓路 ;
吕冰洋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 (06) :5-11
[10]   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与经济增长:基于DEA的经验分析 [J].
杨文举 .
世界经济, 2006, (05) :73-8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