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个人信息“识别性”的取舍

被引:22
作者
晋涛
机构
[1] 河南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识别性; 身份信息; 隐私信息; 偷拍; 行踪轨迹;
D O I
10.19430/j.cnki.3891.2019.05.005
中图分类号
D92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具有识别性是指结合已有的技术和认知通过单独的信息或者综合其他信息能够确定特定的自然人。识别性分为适用"锁定"规则的直接识别和适用"拼图"规则的间接识别。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是单一性法益,即个人信息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个人信息并不必然要求具备"识别性"。不要求"识别性"的隐私信息也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对象。获取行踪轨迹、手机定位、偷拍私密部位都应纳入到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管辖范畴。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7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廓清与实践认定——基于最新司法解释的考察 [J].
张庆立 .
时代法学, 2018, 16 (02) :52-60
[3]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适用态势与争议焦点探析 [J].
喻海松 .
法律适用, 2018, (07) :10-15
[4]   超越身份识别标准——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出发 [J].
岳林 .
法律适用, 2018, (07) :36-42
[5]   识别与再识别:个人信息的概念界定与立法选择 [J].
齐爱民 ;
张哲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4 (02) :119-131
[6]   俄罗斯个人资料法研究 [J].
张建文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4 (02) :132-153
[7]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行为类型”的教义分析——以“泛云端化”的信息现象为研究视角 [J].
陈伟 ;
熊波 .
宁夏社会科学, 2018, (02) :62-68
[8]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碎片化与体系解释 [J].
张勇 .
社会科学辑刊, 2018, (02) :86-93
[9]   个人信息保护从“去身份化”入手 [J].
苏今 ;
令钊 .
中国卫生, 2018, (03) :78-79
[10]   网络社会人权新命题:隐私权的反思 [J].
余一多 .
理论月刊, 2018, (02) :14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