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灾害灾后响应能力评价与地域差异

被引:39
作者
王静爱 [1 ]
施之海 [2 ]
刘珍 [1 ]
吕红峰 [3 ]
周洪建 [1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3] 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研究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灾后恢复响应; 恢复能力指数; 地域差异; 中国;
D O I
10.13577/j.jnd.2006.0604
中图分类号
X4 [灾害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3002 ; 0837 ;
摘要
灾后恢复是减灾管理的重要环节。从灾害系统角度界定了恢复性的概念;构建了由地均粮食产量、单位面积上拥有的病床床位数、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地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基本建设投资和综合通行能力等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灾后恢复能力指数模型;对全国县域单元进行了灾后恢复能力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灾后恢复能力指数Z值呈现“东高西低”的地域差异;贫困县域Z值普遍偏低,西藏、新疆西部、西南云贵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带应是当前进行恢复能力建设的重点区域;城市Z值普遍较高,其地域差异与城市经济水平相对应。研究结果可为自然灾害救助区划提供依据,为减灾县域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2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M].马凯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   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 [J].
刘婧 ;
史培军 ;
葛怡 ;
王静爱 ;
吕红峰 .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02) :211-218
[3]   中国城市自然灾害区划编制 [J].
王静爱 ;
史培军 ;
王瑛 ;
李保俊 ;
杨春燕 ;
易湘生 ;
王珏 .
自然灾害学报, 2005, (06) :42-46
[4]   中国自然灾害备灾能力评价与地域划分 [J].
李保俊 ;
冀萌新 ;
吕红峰 ;
王静爱 ;
杨春燕 ;
葛怡 .
自然灾害学报, 2005, (06) :47-53
[5]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J].
铁永波 ;
唐川 .
城市问题, 2005, (06) :78-81
[6]   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从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看中国减灾战略的调整 [J].
史培军 ;
郭卫平 ;
李保俊 ;
郑璟 ;
叶涛 ;
王瑛 ;
刘婧 .
自然灾害学报, 2005, (03) :1-7
[7]   城市综合防灾与危机管理 [J].
顾林生 .
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05, (02) :41-46
[8]   中国救灾物资代储点优化布局研究 [J].
邹铭 ;
李保俊 ;
王静爱 ;
杨春燕 ;
徐伟 ;
史培军 .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04) :135-139
[9]   基于GIS的城市应急系统研究 [J].
王建鹏 ;
马吉苹 .
地理空间信息, 2004, (03) :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