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06年特大旱灾分析与灾后恢复性研究

被引:14
作者
高路
陈思
周洪建
罗奎
王静爱
毛佳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关键词
旱灾系统; 伏旱; 水田; 灾后恢复性; 重庆;
D O I
10.13577/j.jnd.2008.0104
中图分类号
P426.616 [降水引起的灾害];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风险性、脆弱性、恢复性和适应性是自然灾害4个最重要的特性,也是灾害研究的主要方向。灾后恢复作为减灾管理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归纳整理了重庆旱灾报刊数据库,构建并分析了重庆旱灾系统,探讨了其灾后恢复性模式。结果表明:(1)重庆2006年特大旱灾百年一遇,伏旱是导致灾情累加形成巨灾的直接原因;(2)旱灾后的连续降雨是提高灾后恢复力的重要因素;(3)灾民的外出打工实现了旱灾的风险转移和经济补偿,减小了损失。这些研究结果为水田农业区的伏旱型旱灾系统研究和恢复性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证。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福建台风灾害链分析——以2005年“龙王”台风为例 [J].
陈香 ;
陈静 ;
王静爱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2) :203-208
[2]   中国自然灾害灾后响应能力评价与地域差异 [J].
王静爱 ;
施之海 ;
刘珍 ;
吕红峰 ;
周洪建 .
自然灾害学报, 2006, (06) :23-27
[3]   湖南省湘江流域2006年“7·15”暴雨-洪水巨灾分析 [J].
陈波 ;
方伟华 ;
何飞 ;
程鸿 ;
邓运员 ;
史培军 .
自然灾害学报, 2006, (06) :50-55
[4]   中国的巨灾风险与巨灾防范 [J].
张业成 ;
马宗晋 ;
高庆华 ;
张立海 ;
刘凤民 .
地质力学学报, 2006, (02) :119-126
[5]   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 [J].
刘婧 ;
史培军 ;
葛怡 ;
王静爱 ;
吕红峰 .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02) :211-218
[6]   近40 a重庆地区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 [J].
刘毅 ;
何金海 ;
王黎娟 .
气象科学, 2005, (05) :5490-5498
[7]   建国以来四川旱灾特点及其防治 [J].
邓绍辉 ;
罗晓彬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3) :125-132
[8]   中国近50年旱灾灾情分析 [J].
李茂松 ;
李森 ;
李育慧 .
中国农业气象, 2003, (01) :8-11
[9]   近50年中国旱灾的时空变化 [J].
王静爱 ;
孙恒 ;
徐伟 ;
周俊菊 .
自然灾害学报, 2002, (02) :1-6
[10]   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新进展——脆弱性研究 [J].
商彦蕊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0, (02) :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