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理研究

被引:105
作者
焦方义
张东超
机构
[1]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
物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
D O I
10.13582/j.cnki.1672-7835.2024.01.014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继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力、资本主义阶段以技术表征的传统生产力之后的又一生产力样态。它以突破性和颠覆性技术为支持,实现劳动者智力化、生产资料数智化、生产关系异质化。新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第二次跃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前瞻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能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原因在于产业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能够将技术这种“精神产品”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融合,通过变革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为此要推动产业集群化、融合化,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10 / 11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 [J].
高帆 .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 (06) :127-145
[2]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J].
蒲清平 .
人民论坛, 2023, (21) :34-37
[3]   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 [J].
周文 ;
许凌云 .
改革, 2023, (10) :1-13
[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 [J].
蒲清平 ;
黄媛媛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9 (06) :1-11
[5]   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基础再造的协同机理研究 [J].
肖旭 ;
管源 ;
黄鑫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3, 25 (06) :48-55
[6]   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资本-技能互补的理论分析 [J].
张万里 ;
刘婕 .
经济经纬, 2023, 40 (02) :99-110
[7]   马克思产业思想与中国产业结构转型 [J].
吴宣恭 ;
吴昊 ;
李子秦 .
经济学家, 2020, (04) :24-33
[8]  
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M] 乔瑞金著; 人民出版社 2002,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人民出版社 1998,
[10]  
邓小平文选[M] 邓小平 著 人民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