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耕地非农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空间特征研究——以东北三省为例

被引:20
作者
何英彬 [1 ,2 ]
陈佑启 [1 ,2 ]
姚艳敏 [1 ,2 ]
许新国 [1 ,2 ]
唐鹏钦 [1 ,2 ]
余强毅 [1 ,2 ]
机构
[1] 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粮食产量; 空间特征; 耕地综合质量; 粮食安全; GIS;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1 [耕地管理与保护];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由于我国人地关系紧张,耕地非农化对于耕地总量及粮食安全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耕地非农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的空间特征已经成为研究焦点。论文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对象,应用G IS技术详细地分析了耕地非农化、耕地非农化与耕地综合质量关系及耕地非农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三省在1993~2003年10年间耕地非农化面积为16.599×104hm2,耕地非农化率为1.012%,年均耕地非农化率为0.101%,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分别是耕地非农化程度最高、最低的两个省份,耕地非农化率分别为2.138%和0.215%,东北三省交通位置优越及沿海的县(市)耕地非农化程度较高;②吉林省耕地非农化面积最大,但以占用中下等耕地为主,中下等耕地非农化面积占该省总耕地非农化面积64.2%;而辽宁省和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区域绝大部分都是上等地,分别占本省耕地非农化面积的90.9%和52.2%;③东北1993~2003年10年间因耕地非农化共导致粮食减产9.106×108kg,以吉林省为最,占总量的59%。建议禁止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建设用地占用上等耕地,而严格控制吉林省的建设用地过快发展,注重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协调,是落实东北三省未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关键所在。
引用
收藏
页码:439 / 44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 [J].
石淑芹 ;
陈佑启 ;
姚艳敏 ;
李志斌 ;
何英彬 .
地理学报, 2008, (06) :574-586
[2]   耕地非农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研究——基于耕地质量变化角度的分析 [J].
洪波 ;
陈浩 .
江西农业学报, 2007, (04) :127-129+146
[3]   中国耕地压力指数时空规律分析 [J].
朱红波 ;
张安录 .
资源科学, 2007, (02) :104-108
[4]   耕地非农化研究综述 [J].
吴先华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6, (01) :51-56
[5]   耕地非农化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分析 [J].
高淑萍 ;
王小云 ;
李德强 .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4, (06) :147-150
[6]   中国近期耕地资源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变化态势 [J].
陈百明 ;
周小萍 .
资源科学, 2004, (05) :38-45
[7]   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 [J].
曲福田 ;
吴丽梅 .
资源科学, 2004, (05) :61-67
[8]   闽台耕地非农化及关联因子的比较研究 [J].
韦素琼 ;
陈健飞 .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05) :568-576
[9]   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耕地非农化过程分析 [J].
谭永忠 ;
吴次芳 ;
牟永铭 .
地理科学, 2004, (01) :14-19
[10]   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 [J].
傅泽强 ;
蔡运龙 ;
杨友孝 ;
戴尔阜 .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04) :31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