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镇痛机制的探讨

被引:170
作者
张吉 [1 ]
张宁 [2 ]
机构
[1]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2]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关键词
针刺镇痛; 综述; 中枢神经系统/针灸效应;
D O I
10.13703/j.0255-2930.2007.01.032
中图分类号
R245.31 [各种针刺疗法];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针刺镇痛涉及整个神经系统各部的功能,脊髓是初步对针刺镇痛处理、译释的第一站;脑干是针刺镇痛信息整理、辨析、激发、综合、承上启下的中继站,对针刺镇痛起到重要作用;丘脑部分对各种信息的复杂分析,综合调整,有多种神经体液参与,是加强针刺镇痛和控制镇痛的协调中枢;边缘系统及其核团和多种神经介质参与,对针刺镇痛起到协调作用;大脑皮层是最高中枢,对针刺镇痛不单是兴奋和抑制过程,而且是一个复杂的调整、指挥中枢,既能加强镇痛,又能抑制其太过,起到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72 / 7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大鼠纹状体边缘区P物质受体的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J].
张魁华 ;
舒斯云 ;
包新民 .
神经解剖学杂志, 2000, (04) :359-362
[2]   孤啡肽拮抗针刺镇痛及阿片镇痛 [J].
朱崇斌 ;
许绍芬 ;
曹小定 ;
吴根诚 .
针刺研究, 1997, (Z1) :36-36
[3]   中枢去甲肾上腺素和强啡肽A(1-17)在痛觉调制中的相互作用 [J].
董艺娜 ;
明晓云 ;
韩济生 .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1997, (01) :38-44
[4]   脊髓背角痛觉传递和调制的一些化学解剖学观察 [J].
魏锋 .
生理科学进展, 1996, (04) :327-330
[5]   5-羟色胺和生长抑素对P物质及慢痛引起的脊髓背角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J].
阮怀珍 ;
李希成 ;
蔡文琴 .
针刺研究, 1996, (03) :27-31
[6]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海马在ACTH镇痛中的相互关系 [J].
赵邦云,黎海蒂,李希成,阮怀珍,陈长虹,陈星云,李晓鲁 .
神经科学, 1996, (01) :28-32
[8]   脊髓中P物质参与电针镇痛的研究 [J].
边景檀 .
生理科学进展, 1995, (04) :325-328
[9]   蓝斑在刺激视上核镇痛中的作用 [J].
由振东,宋朝佑,王成海,黄爱军,林葆城 .
生理学报, 1995, (04) :320-326
[10]   鼠大脑皮层感觉运动区及锥体外系参与中缝大核痛调制机制的分析 [J].
邹挺 ;
刘乡 .
针刺研究, 1995, (01)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