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

被引:323
作者
乔标
方创琳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北京,北京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耦合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摘要
在分析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状况之间交互胁迫、动态演进关系的基础上,借助于系统科学理论建立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认为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各个层面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交互胁迫的耦合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系统的演化周期将经历低级协调共生、协调发展、极限发展和螺旋式上升4个阶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耦合过程的实质,就是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由低级协调共生向高级协调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河西走廊为例,对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1985~2003年间,河西走廊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状况曲折下降,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响应较为明显,但相对于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的响应又有一定的滞后性。目前河西走廊处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然而协调耦合度的增长很快,整个协调发展系统即将进入极限发展阶段,生态环境危机正在进入潜伏期。基于动态耦合模型所建立的协调耦合度,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胁迫、动态耦合的演变情况。根据河西走廊耦合度的变化可知,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往往是需要一定的生态破坏为代价的,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生态环境必将随城市化而好转。因此,正确认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的动态耦合规律,采取适当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于促进河西走廊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11 / 21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小城镇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 [J].
李崇明 ;
丁烈云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4, (11) :134-139+144
[2]   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 [J].
胡廷兰 ;
何孟常 ;
杨志峰 .
生态学报, 2004, (07) :1493-1499
[3]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约束下城市化过程及生态效应研究的理论探讨 [J].
方创琳 ;
黄金川 ;
步伟娜 .
干旱区地理, 2004, (01) :1-7
[4]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 [J].
黄金川 ;
方创琳 .
地理研究, 2003, (02) :211-220
[5]   可持续发展通道及预警研究 [J].
徐学荣 ;
吴祖建 ;
张巨勇 ;
谢联辉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3, (02) :31-37
[6]   城市化进程中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J].
郑宇 ;
冯德显 .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03) :223-229
[7]   城市化进程中的战略环境评价(SEA)初探 [J].
车秀珍 ;
尚金城 ;
陈冲 .
地理科学, 2001, (06) :554-557
[8]   区域持续圈与发展圈相互作用理论 [J].
方创琳 .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9, (02) :32-34
[9]   Integrating urbanization into landscape-level ecological assessments [J].
Kline, JD ;
Moses, A ;
Alig, RJ .
ECOSYSTEMS, 2001, 4 (01) :3-18
[10]  
中国西部生态经济走廊.[M].方创琳等著;.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