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的“弱参与”及其改革策略——来自全国21省282个行政村的调查

被引:51
作者
傅才武 [1 ]
王文德 [2 ]
机构
[1]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2]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中心
关键词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惠民工程; 项目制; 居民满意度; 文化消费;
D O I
10.13530/j.cnki.jlis.2020040
中图分类号
G249.27 [地方群众文化事业];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由政府主导的文化惠民工程项目在促进基层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其绩效问题也引发了广泛争议——文化惠民工程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应该弱化还是应该加强?武汉大学"文化第一线"课题组于2018年对全国21省282个行政村开展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居民存在较强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对文化惠民工程持基本认可态度,但期望率高、满意率低,表现出一种"弱参与"(假性参与或象征参与)特征;在政府供给侧,文化惠民工程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场地环境和设施设备等因素对农村居民的认可度存在显著影响,在受众的消费侧,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等社会人口学变量和行政村至城区的距离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的认可度;居民认可度受到政府供给侧与居民自身文化资本状况的制约,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的政府供给规模与居民认可度之间是一种非对称关系,并不完全受到供给侧的服务质量和投入规模的控制。这一结论表明,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的接受和消费是一个基于自身素质条件和偏好的选择性接受过程,一味强化供给侧的产品质量或者投入规模也难以提升农村居民的认可度并重建文化惠民工程的合理性,这种情况对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文化惠民工程格式化管理(纵向控制)思路提出了挑战。文化惠民工程的"悬浮化"和"弱参与"特征,要求确立供需双侧协同改革的总体转型思路,借助于数字信息技术平台建立"国家—个人"文化消费激励机制,确立消费侧政策创新引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转型的政策路径,并探索乡镇公私混合型文化主体模式以建设农村基层新型文化共享空间。图1。表9。参考文献66。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73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60 条
[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衡背后的体制溯源——以文化惠民工程为中心的调查 [J].
傅才武 ;
刘倩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01) :47-59
[2]   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弱参与的行动逻辑——基于经典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J].
李少惠 ;
赵军义 .
图书与情报 , 2019, (04) :84-91
[3]   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思考 [J].
李国新 .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9, 45 (04) :4-11
[4]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购买政策与机制 [J].
李国新 .
行政管理改革, 2019, (05) :24-26
[5]   以财政标准化投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 [J].
吴理财 .
行政管理改革, 2019, (05) :33-36
[6]   “双失灵”背景下建设新型文化共享空间的理论与实践——以湖北乡镇“点播影院”试点为中心的考察 [J].
傅才武 ;
侯雪言 ;
申念衢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08) :56-63
[7]   基于“城——村—地”三维视角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策略——以江苏省新沂市为例 [J].
刘晶 ;
金晓斌 ;
范业婷 ;
项晓敏 ;
冉娜 ;
周寅康 ;
沈春竹 .
地理研究, 2018, 37 (04) :678-694
[8]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政策绩效的实证分析——基于DEA-Tobit理论模型 [J].
姚林香 ;
欧阳建勇 .
财政研究, 2018, (04) :86-97
[9]   美国文化扶持政策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J].
罗青林 .
学术论坛, 2017, 40 (06) :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