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气候暖干化对粮食作物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被引:136
作者
邓振镛 [1 ]
王强 [2 ]
张强 [2 ]
倾继祖 [1 ]
杨启国 [1 ]
袁志鹏 [2 ]
刘文婧 [2 ]
徐金芳 [3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2] 甘肃省气象局
[3] 甘肃省气象信息中心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气候暖干化; 粮食作物; 气候生态适应性; 应对措施; 影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62 [农业气候];
学科分类号
0903 ;
摘要
东北、华北和西北50a来的平均气温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气候变暖明显,尤其冬季增温最显著。区域增暖的极端最低气温远比极端最高气温的贡献大。东北、华北大部、西北东部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a减少20—40mm,尤其春夏季减少最明显。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干旱化趋势非常突出。在综述我国北方现代气候变化基本特征是暖干化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喜凉作物冬小麦、春小麦、马铃薯和喜温作物水稻、玉米、谷子、糜子等7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品种熟性、种植区域与面积、产量与品质等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特征。揭示了气候暖干化使春播作物播期提早,苗期生长发育速度加快,营养生长期提前,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延长;秋作物发育期推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长期延长;越冬作物播期推迟,越冬死亡率降低,种植风险减少,春初提前返青,生殖生长期提早,全生育期缩短。使作物适宜种植区域向高纬度高海拔扩展;品种熟性向偏中晚熟高产品种发展;喜温作物和越冬作物以及冷凉气候区的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在旱作区种植不较耐旱的玉米、春小麦等作物种植面积受到制约。对雨养农业区的作物气候产量影响严重,尤其对不够耐旱的小麦和玉米的气候产量受影响最大;对较耐旱的谷子、糜子、马铃薯等影响较轻。从作物属性而言,对喜温作物水稻、玉米和越冬作物冬小麦有利于气候产量提高;对喜凉作物春小麦和马铃薯的气候产量将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提出了从5个方面应对气候暖干化的技术措施,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根据不同气候年型调整各种作物种植比例;针对不同气候区域发展优势作物和配置作物种植格局;采取不同栽培技术和管理模式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综合配套技术提髙抵御灾害能力。为粮食作物安全生产和种植结构调整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6278 / 628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55 条
[2]   甘肃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生态气候适宜性研究 [J].
蒲金涌 ;
姚小英 ;
辛昌业 ;
袁雅萍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28 (01) :223-226+232
[3]   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严重低温冷害及种植布局的影响 [J].
赵俊芳 ;
杨晓光 ;
刘志娟 .
生态学报, 2009, 29 (12) :6544-6551
[4]   内蒙古气候变化及其对主要农作物的影响 [J].
侯琼 ;
郭瑞清 ;
杨丽桃 .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 (04) :560-564
[5]   我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防旱减灾技术述评 [J].
徐金芳 ;
邓振镛 .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29) :14229-14231+14359
[6]   气候变化情景下宁夏马铃薯单产变化模拟 [J].
李剑萍 ;
杨侃 ;
曹宁 ;
韩颖娟 ;
张学艺 .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 (03) :407-412
[7]   高温热浪与干热风的危害特征比较研究 [J].
邓振镛 ;
张强 ;
徐金芳 ;
陈敏 ;
秦三杰 ;
张树誉 .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 (08) :865-873
[8]   大同地区谷子生产的气候条件评述 [J].
李效珍 ;
鲁巨 ;
王孔香 ;
李子龙 ;
梁进秋 .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S2) (S2) :227-229
[9]   气候变暖对天津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J].
刘淑梅 ;
高浩 ;
黎贞发 .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S1) (S1) :42-46
[10]   河南省气候变化及其对冬小麦越冬期的影响 [J].
李彤霄 ;
赵国强 ;
李有 .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 (02) :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