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带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9
作者
高娟 [1 ]
冯灵芝 [1 ]
张建康 [1 ]
王云 [1 ]
曹梅 [2 ]
常善刚 [1 ]
机构
[1] 陕西省榆林市气象局
[2] 陕西省西安市气象局
关键词
毛乌素沙漠; 黄土高原; 一阶差分; 气候变化; 玉米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62.53 [];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0901 ;
摘要
基于1971~2012年榆林市气象数据和玉米产量数据,分析过去42年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玉米生长期内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并利用一阶差分法、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各生育阶段气候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过去42年,玉米生长期内热量资源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生长期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分别增加0.24℃/10 a、0.26℃/10 a和0.32℃/10 a,降水量、光照时数无显著变化。一阶差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全生长期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积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其中与平均温度相关系数最大,全生长期温度每升高1℃,玉米减产835.5kg/hm2;与降水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降水量每增加100mm,玉米增产364.7kg/hm2;与日照时数变化呈负相关,日照时数每增加100h,玉米减产325.8kg/hm2。各生育阶段中,出苗-三叶期至灌浆乳熟期的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温度及苗期日照对玉米产量产生负影响,七叶-拔节期的降水和成熟期的平均最高温度对玉米产量产生正影响;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显著影响玉米产量的是抽雄-开花期和灌浆-乳熟期平均最高温度、拔节期降水量、出苗-三叶期日照,模型能够解释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玉米56%的产量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18 / 124+135 +13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界限温度和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分析 [J].
杜军 ;
刘英 ;
韩晶 ;
周忠文 ;
车向军 ;
姜惠锋 .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27) :253-257
[2]   榆林市近42年农业界限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J].
高娟 ;
马锋 ;
曹梅 ;
李敬媛 ;
张建康 .
陕西气象, 2015, (03) :32-37
[3]   气候变化背景下主要气象要素对作物单产影响的模拟研究——以吉林公主岭玉米为例 [J].
侯艳林 ;
姜文来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35 (06) :58-64
[4]   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变化对中国玉米产量的影响 [J].
王柳 ;
熊伟 ;
温小乐 ;
冯灵芝 .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 (21) :138-146
[5]   岐山关中西部半湿润区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J].
屈洋 ;
孟庆立 ;
赵宁娟 ;
张宇文 ;
张华锋 .
种子世界, 2014, (10) :31-33
[6]   山东省粮食种植成本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玉米、小麦为例 [J].
范成方 ;
史建民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35 (02) :67-74
[7]   气候变化和品种更替对东北地区春玉米产量潜力的影响 [J].
吕硕 ;
杨晓光 ;
赵锦 ;
刘志娟 ;
李克南 ;
慕臣英 ;
陈晓超 ;
陈范骏 ;
米国华 .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18) :179-190
[8]  
适应气候变化的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播种期[J]. 靳英华,周道玮,秦丽杰.应用生态学报. 2012(10)
[9]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热量资源及玉米温度适宜度[J]. 冶明珠,郭建平,袁彬,赵俊芳.应用生态学报. 2012(10)
[10]   基于统计模型识别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贡献的研究进展 [J].
史文娇 ;
陶福禄 ;
张朝 .
地理学报, 2012, 67 (09) :121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