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变化对中国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79
作者
王柳 [1 ,2 ,3 ]
熊伟 [4 ]
温小乐 [5 ]
冯灵芝 [4 ]
机构
[1]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2]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3] 《农业工程学报》编辑部
[4]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5] 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温度; 降水; 辐射; 日较差; 玉米;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通过分析1981-2006年温度、降水、辐射各气象因子变化对中国玉米调查产量变化的影响,尝试剥离和评估各气象因子变化对中国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06年玉米生育期内,中国绝大部分玉米种植区,日平均气温、日均最高温度、日均最低温度均表现为显著升高(全国尺度,平均每10年依次升高了0.39℃、0.37℃和0.40℃),日较差、降水和辐射则仅在部分地区表现出显著变化,且有增有减,因区域而表现不同。1981-2006年期间,中国玉米平均产量变化与生育期内平均温度变化,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变化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部分地区的玉米产量变化还与日较差、辐射、降水变化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与基准年份1981年相比,米生育期内平均温度每上升1℃、日较差每下降1℃、辐射每下降10%和降雨总量每下降10%,对中国部分地区玉米产量影响显著。其中,生育期平均温度每上升1℃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相较其他因子而言,产量下降的区域(约25.1%)和变化幅度(平均约为-21.6%)都达到最大。1981-2006年,不同气候因子变化在各区域玉米产量的变化中作用有所差异,其中平均温度作为对产量影响的主导因子所占的区域比例最大(约为40%),其次是日较差(23%),而辐射和降水则比例相当,均接近20%。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机制研究和政府部门进行气候变化条件下玉米产量预测、风险评估和制定相关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38 / 14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皖江地区玉米生育期降水特征及其对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D].潘晓磊.安徽农业大学.2013, 05
[2]  
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M].《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 编著.科学出版社.2011,
[3]  
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M].徐明; 马超德; 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4]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区域影响研究.[D].刘颖杰.首都师范大学.2008, 02
[5]   东北地区玉米气候产量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J].
李辉 ;
姚凤梅 ;
张佳华 ;
郝翠 .
中国农业气象, 2014, 35 (04) :423-428
[6]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姚玉璧 ;
王瑞君 ;
王润元 ;
杨金虎 ;
张谋草 ;
肖国举 .
资源科学, 2013, 35 (11) :2273-2280
[7]   气候变化和品种更替对东北地区春玉米产量潜力的影响 [J].
吕硕 ;
杨晓光 ;
赵锦 ;
刘志娟 ;
李克南 ;
慕臣英 ;
陈晓超 ;
陈范骏 ;
米国华 .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18) :179-190
[8]   中国水稻生产对历史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J].
熊伟 ;
杨婕 ;
吴文斌 ;
黄丹丹 ;
曹阳 .
生态学报, 2013, 33 (02) :509-518
[9]   基于统计模型识别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贡献的研究进展 [J].
史文娇 ;
陶福禄 ;
张朝 .
地理学报, 2012, 67 (09) :1213-1222
[10]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 [J].
纪瑞鹏 ;
张玉书 ;
姜丽霞 ;
张淑杰 ;
冯锐 ;
陈鹏狮 ;
武晋雯 ;
米娜 .
地理研究, 2012, 31 (02) :290-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