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性变迁:理解中国乡村变革生发机制的一种阐释——从农村社区建设事件切入

被引:24
作者
许远旺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规划性变迁; 农村社区建设; 机制; 限度;
D O I
10.15895/j.cnki.rwzz.2011.02.024
中图分类号
C912.82 [农村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与传统内发和自然生长的社区不同,现代意义上的社区主要是一种计划性或规划性社区,体现了国家由外向内进行整合和理性建构的特点。在乡村社区分化及认同流失的条件下,政府在规划性变迁中的主动性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及合理性。不过,政府主导的规划性变迁方式在现实中也存在一定的限度。新一轮农村社区建设能否取得成效不仅取决于人们对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的重新认识与定位,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方式和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61 / 17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2]   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 [J].
陈柏峰 .
社会学研究, 2009, 24 (04) :157-176+245
[3]   中国农村社区及共同体的转型与重建 [J].
项继权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48 (03) :2-9
[4]  
农民改变中国:基层社会与创造性政治——对农民政治行为经典模式的超越[J]. 徐勇.学术月刊. 2009(05)
[5]   农民自主行为与制度创新 [J].
应小丽 .
政治学研究, 2009, (02) :75-82
[8]   从“社队”到“社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三次变革 [J].
项继权 .
理论学刊, 2007, (11) :85-89
[10]   如何走出乡镇财政困境 [J].
王红茹 .
中国经济周刊, 2006, (13) :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