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向

被引:50
作者
韩庆祥
张健
机构
[1]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2]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语境; 全球视野; 实践逻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1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3 ;
摘要
哲学的特质决定了其对现实世界分析的独特性,即视野的全球性和分析路径的结构化。就全球视野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在全球进入金融资本集权的境遇中和后工业社会的语境下展开的。就结构分析来看,一方面,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内含了"功能思维→政府主导→理论引领→混合结构→人民主体"五个结构要素和相应的五个演进梯次,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内在逻辑"为特征的哲学分析框架;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执政为民)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实践创新),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应是在"深层结构→核心体制→运行方式"三个层级上进行改革,力争实现重大突破,并体现为"调整结构→改革体制→转变方式→建构秩序",从而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趋向"为导引的创新发展逻辑。
引用
收藏
页码:4 / 26 +205
页数:2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力量转移[M]. 新华出版社 , (美)托夫勒(Toffler,A.)著, 1991
[2]   后工业社会的特征研究——基于哲学的视角 [J].
张健 .
人文杂志, 2011, (04) :22-29
[3]   后危机时代的风险研究:后工业社会的格局、挑战及评估 [J].
张健 .
社会科学战线, 2011, (06) :76-84
[4]   公民社会:概念的语言分析及解释框架 [J].
张健 .
文史哲, 2009, (03) :156-161
[5]  
邓小平文选[M]. 人民出版社 , 邓小平 著, 1994
[6]  
邓小平文选[M]. 人民出版社 , 邓小平 著,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