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概念的语言分析及解释框架

被引:3
作者
张健
机构
[1]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哲学研究所
关键词
语言哲学; 公民社会; 公民成长; 私人领域; 公共领域;
D O I
10.16346/j.cnki.37-1101/c.2009.03.016
中图分类号
D034 [国家体制];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1 ;
摘要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公民社会"概念具有三重内涵,即语法意义、语义指称与语用意义。在本质上,公民社会概念是一种社会分析模式,具有社会形态与社会结构的双重架构;它通过公民成长的尺度(城邦民市场人私人公共人)来评估社会发展,表达公民成长的正当性及其对人的发展的意义。公民社会概念的解释框架是:动态线脉——城乡分离、市场崛起、"经济/政治"分离、"私权/公权"分离、"经济/政治/文化"分离;静态要素——商业化、市场经济、私人领域、公共领域、国家。在当代语境下,"公民社会"的演进体现为如下态势,即"市场驱动、公民授权、国家有限、民间自组"。
引用
收藏
页码:156 / 16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公民社会”概念溯源及研究述评 [J].
周国文 .
哲学动态, 2006, (03) :58-66
[2]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价值与可能 [J].
姚尚建 .
社会科学辑刊, 2005, (04) :37-42
[3]   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探讨 [J].
李佃来 .
哲学研究, 2004, (06) :60-65
[4]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英]戴维·米勒(DavidMiller);[英]韦农·波格丹诺(VernonBogdanor)主编;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