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为主体的保护: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的思考

被引:47
作者
赵翔 [1 ]
朱子云 [1 ,2 ]
吕植 [1 ,2 ]
肖凌云 [1 ,2 ]
梅索南措 [1 ]
王昊 [2 ]
机构
[1]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2]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三江源,国家公园; 社区参与式保护; 生态公益岗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69.3 [生活、居住、交通]; TU986.5 [各种类型园林];
学科分类号
1204 ; 081303 ;
摘要
社区参与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在前期试点中设置了16621个生态管理公益岗位,当地牧民因此成为三江源保护的主要力量。本文通过对三江源地区已进行的生态管理公益岗位的调研发现,由于传统文化和环保宣传的影响,三江源当地藏族牧民具有较高的保护环境意识和参与保护行动的强烈愿望,生态公益岗位是对这种愿望的良好回应。但在实践中,因为需要兼顾提升生态保护成效、提升牧民收入、扶贫等多重目标,生态管护员的选拔、管理、考核等并未按照最大化保护成效的方式进行。国家公园试点村中,生态管护员全部由贫困户担任的方式,实质上是将完成扶贫目标摆在了完成自然保护目标之前。这样的选择方式有着深刻的制度根源。为了进一步提升国家公园内生态公益岗位的保护成效,我们认为应当明确生态管理公益岗位的定位,明确提升保护成效是第一位的任务;应当改进现有体制,使基层政府有更多资源和空间组织管护工作,并增加社区的参与程度。在这一过程中,有民间机构参与的广阔空间。
引用
收藏
页码:210 / 21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政府治理机制转型与社会组织发展 [J].
黄晓春 ;
周黎安 .
中国社会科学, 2017, (11) :118-138+206
[2]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J].
王静 ;
孙军平 ;
石磊 ;
李宁 ;
马中 ;
孟秀祥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S1) (S1) :270-273
[3]   中国自然保护区体系和综合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J].
王秋凤 ;
于贵瑞 ;
何洪林 ;
何念鹏 ;
盛文萍 ;
马安娜 ;
郑涵 ;
左尧 .
资源科学, 2015, 37 (07) :1357-1366
[4]   再论行政发包制:对评论人的回应 [J].
周黎安 .
社会, 2014, 34 (06) :98-113
[5]   压力型体制:一个概念的简明史 [J].
杨雪冬 .
社会科学, 2012, (11) :4-12
[6]   中国政府的治理模式:一个“控制权”理论 [J].
周雪光 ;
练宏 .
社会学研究, 2012, 27 (05) :69-93+243
[7]   政府生态治理、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与政治锦标赛 [J].
金太军 ;
沈承诚 .
南京社会科学, 2012, (06) :65-70+77
[8]   中国的政治锦标赛竞争研究 [J].
刘剑雄 .
公共管理学报, 2008, (03) :24-29+121
[9]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otivational values and conservation success in and around protected areas [J].
Cetas, Elijah R. ;
Yasue, Mai .
CONSERVATION BIOLOGY, 2017, 31 (01) :203-212
[10]  
Social‐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of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and Conservancy Motivation: Attaining Goals within an Autonomy‐Supportive Environment[J] . DANIELDeCARO,MICHAELSTOKES.Conservation Biology . 200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