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山林区退化灌木林转变为华北落叶松林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5
作者
罗云建 [1 ,2 ]
张小全 [3 ]
朱建华 [4 ]
张治军 [5 ]
车通 [1 ]
机构
[1] 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
[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3] 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部
[4]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5]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退化灌木林; 华北落叶松林; 碳储量; 时间序列; 关帝山林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针对我国大量灌木林出现退化而宜林地又日益减少的现状,在适宜种植乔木的地区,将退化灌木林转变为乔木林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植被恢复方式。以关帝山林区退化灌木次生林转变而成的不同林龄(10、18、23、27年和35年)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林为研究对象,并以相邻的退化灌木次生林为对照,探究这种转变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组分的影响,将为我国开展造林/再造林、林业碳汇项目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与灌木林相比,造林初期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组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10年生华北落叶松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相对于灌木林显著下降了32.9%(P<0.05),但并非所有组分的下降都显著(P<0.05)。植被碳储量下降34.7%,其植被地上和地下碳储量分别下降5.4%和70.9%,但只有植被地下碳储量是显著减少的(P<0.05);凋落物碳储量下降42.8%,但并不显著(P=0.71);土壤有机碳储量(0—50 cm)显著下降32.6%(P<0.05),其不同土层(0—10、10—30 cm和30—50 cm)的碳储量也都出现显著减少(P<0.05)。林龄从10年到35年,华北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了1.6倍,植被及其组成(地上和地下)、凋落物、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土层(0—10、10—30 cm和30—50 cm)等的碳储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从而使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组分逐渐达到并全面超过灌木林。但是,不同组分要达到灌木林的碳储量水平,需要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土壤有机碳库>植被地下碳库>植被地上碳库,其中深层土壤有机碳>表层土壤有机碳(0—10 cm)。
引用
收藏
页码:8354 / 836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中国灌丛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 [J].
谢宗强 ;
唐志尧 .
植物生态学报, 2017, 41 (01) :1-4
[2]   北亚热带地区退化灌木林改造为人工阔叶林后土壤活性碳库的变化 [J].
程彩芳 ;
李正才 ;
周君刚 ;
吴亚丛 ;
赵志霞 ;
孙娇娇 .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 (01) :101-108
[3]  
天然灌木林改造成板栗林对土壤碳库和氮库的影响[J]. 商素云,李永夫,姜培坤,周国模,刘娟,吴家森,林琳.应用生态学报. 2012(03)
[4]   低效林改造研究综述 [J].
邓东周 ;
张小平 ;
鄢武先 ;
慕长龙 .
世界林业研究, 2010, 23 (04) :65-69
[5]   Terrestrial vegetation carbon sinks in China, 1981-2000 [J].
Fang JingYun ;
Guo ZhaoDi ;
Piao ShiLong ;
Chen AnPing .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7, 50 (09) :1341-1350
[6]   陆生高等植物碳含量及其特点 [J].
郑帷婕 ;
包维楷 ;
辜彬 ;
何晓 ;
冷俐 .
生态学杂志, 2007, (03) :307-313
[7]  
中国主要林木生物量模型手册[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罗云建 王效科 逯非, 2015
[8]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其分配研究[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罗云建, 2013
[9]  
林业碳汇项目理论与实践[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张小全, 2010
[10]  
中国森林[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中国森林》编辑委员会编著,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