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乡土性:理解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个理论框架

被引:82
作者
陆益龙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关键词
后乡土性; 中国乡村; 社会变迁; 理论框架;
D O I
10.15895/j.cnki.rwzz.2016.11.015
中图分类号
C912.82 [农村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乡村社会从历史到今日,已发生了诸多的变迁。如何理解当下乡村的形态、问题和未来方向,是乡村社会研究领域理论探讨的重要方向。乡土性概念是基于20世纪上半叶的经验现实从社会结构-文化功能的维度对中国乡村社会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后乡土性是为分析和解释经历系列改造和转型之后乡村出现空巢社会、兼业生计、自治与建设并行以及文化多元化的现实形态、特征、性质、成因及其应对提供一种理论框架。相对于过密化论、二元发展论、新乡土社会论、"空心化"论或城镇化论,后乡土社会论把后乡土性的维续和乡村的变迁视为现代化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社会的一种新常态,从而为理解乡村社会的现实、问题和趋势提供了一种客观中性和建设性的分析框架,可有效地解释乡村变迁的历史原因、现实问题的根源,以及建设与发展的可能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06 / 11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社会影响——来自皖东T村的经验 [J].
陆益龙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5, 29 (01) :104-111
[2]   乡土中国的转型与后乡土性特征的形成 [J].
陆益龙 .
人文杂志, 2010, (05) :161-168
[3]   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 [J].
裴宜理 ;
阎小骏 .
东南学术, 2008, (03) :4-8
[4]  
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吴重庆, 2014
[5]  
文化模式[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美) 本尼迪克特 (Benedict, 2009
[6]  
新乡土中国[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贺雪峰著, 2003
[7]  
社会人类学方法[M]. 华夏出版社 ,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A.R.Radcliffe-Brown)著, 2002
[8]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M]. 译林出版社 , (美)詹姆斯·C.斯科特(JamesC.Scott)著, 2001
[9]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 中华书局 , (美)黄宗智著, 2000
[10]  
礼物的流动[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李放春,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