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社会影响——来自皖东T村的经验

被引:31
作者
陆益龙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流动; 空巢社会; 社会影响; 皖东T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6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富余结构推动、利益驱动和惯性作用之下,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举家流动、核心流动、多人流动及新生代流动等多种劳动力流动方式。伴随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一些村庄逐渐演化成"空巢社会"。来自皖东T村的经验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了影响资源和物品的配置效率以及留守人群的福利等负面效应,这主要是由流动者的不确定预期影响机制、社会阻隔机制和惯性作用机制等造成的。因此,推进城镇化和农村的健康发展,需要把农村劳动力制度化转移与农村"留住机制"的构建结合起来。
引用
收藏
页码:104 / 11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2]   社会文化转型中的村庄变迁:兼论村庄的本性及其意义——以摩哈苴村与周城村为例 [J].
朱炳祥 .
社会学评论, 2013, 1 (02) :73-83
[3]   中国的农村社区研究传统:意义、困境与突破 [J].
钟涨宝 ;
狄金华 .
社会学评论, 2013, 1 (02) :65-72
[4]   农村流动人口研究的再思考——以身体社会学为视角 [J].
江立华 ;
王斌 .
社会学评论, 2013, 1 (01) :44-52
[5]   三元化利益格局下“身份―权利―待遇”体系的重建——走向包容、公平、共享的新型城市化 [J].
杨敏 .
社会学评论, 2013, 1 (01) :53-65
[6]   乡村“过疏化”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的两难 [J].
田毅鹏 .
浙江学刊, 2011, (05) :31-35
[7]   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报告 [J].
黄振华 .
调研世界, 2011, (08) :36-39
[8]   关系网络与农户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实证分析 [J].
陆益龙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11, (01) :45-55
[9]   农业政策、粮食产量与粮食生产调整能力 [J].
陈飞 ;
范庆泉 ;
高铁梅 .
经济研究, 2010, 45 (11) :101-114+140
[10]   “民工荒”现象:成因及政策涵义分析 [J].
蔡昉 .
开放导报, 2010, (02)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