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注射液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与免疫学机制研究

被引:12
作者
卓名 [1 ]
陈鸿莲 [2 ]
蔡娜丽 [3 ]
张振英 [4 ]
叶国杰 [4 ]
机构
[1] 广东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急诊科
[2] 广东湛江中心人民医院ICU科
[3]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4] 广东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儿科
关键词
脑缺氧; 脑缺血; 黄芪注射液;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72.1 [新生儿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510 ;
摘要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与免疫学机制。方法选择40例HIE患儿,按入院时间顺序以单双号分为黄芪治疗组(20例)及常规治疗组(20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HIE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器官功能障碍及合并症的发生率;检测治疗前后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产生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同时观察黄芪注射液在体外对PBMC产生IL-6及TNF-α能力的直接影响。结果与常规治疗相比较,黄芪注射液治疗后患儿异常的原始反射、肌张力、意识障碍及惊厥等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P均<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心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高胆红素血症及院内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均<0.05)。黄芪注射液治疗后血浆及PBMC 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1);而常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将黄芪注射液直接加入PBMC培养系统后,其IL-6及TNF-α产生明显受抑制(P均<0.05)。结论黄芪可能通过抑制PBMC产生IL-6及TNF-α等损伤性细胞因子,发挥减轻脑损伤及多器官功能损害、缩短病程等疗效。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5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黄芪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J].
赵燕玲 ;
曲友直 ;
王宗仁 .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5, (06) :341-343
[2]   黄芪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J].
朱渊红 ;
王真 ;
蔡宛如 .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5, (02) :76-78
[3]   黄芪注射液对慢性重症疾病所致免疫功能低下防治作用的研究 [J].
张宏 ;
孙建洁 ;
徐光延 ;
马常新 ;
陈樱 ;
李美 .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1, (06) :351-352
[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免疫学机制 [J].
刘敬 .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1, (04) :175-178
[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变化的研究 [J].
李占魁 ;
王玲 ;
陈尔秀 ;
陈玺 ;
刘雅 ;
郭亚乐 ;
郑纯礼 .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0, (06) :372-374
[6]   黄芪注射液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 [J].
周苏宁 ;
邵伟 ;
张文高 ;
鹿小燕 ;
于素勤 .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0, (03) :168-170
[7]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与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表达的研究 [J].
史金阳 ;
韩玉昆 ;
孙桂莲 ;
高红 .
中华儿科杂志, 1999, (02) :22-24
[8]   黄芪与复方丹参联用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J].
易红 .
华中医学杂志, 1998, (06) :277-277
[9]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红细胞膜 ATP 酶、氧自由基变化及与脑损伤关系的研究 [J].
张少丹 ;
钱培德 ;
张淑琴 ;
蔡宝萍 .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1997, (06) :33-35+65
[10]   IL-1和TNF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J].
孙桂莲 .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1997, (01) :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