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适应性研究综述

被引:75
作者
崔胜辉 [1 ,2 ]
李旋旗 [1 ,2 ]
李扬 [1 ,2 ]
李方一 [1 ,2 ]
黄静 [1 ,2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2] 厦门市城市代谢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关键词
全球变化; 适应性; 适应能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适应性研究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本文基于对适应性概念的辨析,探讨了全球变化背景下适应性的科学内涵,总结了适应性研究的途径。通过文献分析与归纳,将适应性研究途径分为敏感性-脆弱性-适应性框架、暴露-适应能力-脆弱性框架与弹性-脆弱性-适应性框架。从"适应对象"、"适应者"以及"如何适应"的角度概述了适应性研究的实践与应用,最后指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1088 / 109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社会-生态系统框架(SES)下区域生态系统适应能力建模研究 [J].
徐瑱 ;
祁元 ;
齐红超 ;
林长伟 .
中国沙漠, 2010, 30 (05) :1174-1181
[2]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敏感性研究综述 [J].
崔胜辉 ;
李方一 ;
黄静 ;
于裕贤 .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 (09) :1033-1041
[3]   生态脆弱性及其研究进展 [J].
徐广才 ;
康慕谊 ;
贺丽娜 ;
李亚飞 ;
陈雅如 .
生态学报, 2009, 29 (05) :2578-2588
[4]   基于潜在植被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定量评价 [J].
於琍 ;
曹明奎 ;
陶波 ;
李克让 ;
董文杰 ;
刘洪滨 ;
刘长友 .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03) :521-530
[5]   弹性、脆弱性和适应——IHDP三个核心概念综述 [J].
方修琦 ;
殷培红 .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05) :11-22
[6]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of China under B2 climate scenario in the 21st century[J]. WU ShaoHong1,2, DAI ErFu1, HUANG Mei1, SHAO XueMei1,2, LI ShuangCheng3 & TAO Bo1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2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China;3 Environmental Colleg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7(10)
[7]   对开展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的几点看法 [J].
陈宜瑜 .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04) :495-499
[8]   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的评价方法和工具 [J].
殷永元 .
冰川冻土, 2002, (04) :426-432
[9]  
Learning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in urban areas. A review of recent contributions[J] . Roberto Sanchez-Rodriguez.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 2009 (2)
[10]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arid Central Asia: Impacts, 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s[J] . E. Lioubimtseva,G.M. Henebry.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 2009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