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及其交叉传染风险

被引:38
作者
方先明
谢雨菲
机构
[1]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影子银行; 交叉传染风险; 微观关联效应; 宏观联动机制;
D O I
10.16158/j.cnki.51-1312/f.2016.03.012
中图分类号
F832.5 [金融市场];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摘要
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在满足不同主体融资需求的同时,其交叉传染风险可能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造成冲击。本文基于对我国影子银行典型业务形式的解析,认为影子银行在我国更主要的是以"银行影子"的形式而存在,替代或补充现代商业银行信贷中介职能;由于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内部资金流动交叉融合是其交叉传染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微观关联效应和宏观联动机制助推交叉传染风险在影子银行内部蔓延,并促使其向正规金融体系渗透。基于此,从业务、机构、制度层面,本文提出防范影子银行交叉传染风险,规范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对策。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6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李健 ;
卫平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5, (08) :47-64
[2]   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传染与审计免疫机制研究 [J].
王家华 ;
蔡则祥 .
经济问题, 2014, (08) :54-58+117
[3]   中美影子银行系统比较分析和启示 [J].
陆晓明 .
国际金融研究, 2014, (01) :55-63
[4]   应从金融结构演进角度客观评估影子银行 [J].
巴曙松 .
经济纵横, 2013, (04) :27-30
[5]   中国影子银行与银行体系稳定性阈值效应研究 [J].
毛泽盛 ;
万亚兰 .
国际金融研究, 2012, (11) :65-73
[6]   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及外延 [J].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与成都分行调查统计处联合课题组 .
金融发展评论, 2012, (08) :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