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演变机制与案例分析——新制度主义视角的研究

被引:9
作者
陈晶 [1 ]
张磊 [2 ]
机构
[1]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农村居民点; 新制度主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 [土地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1204 ; 120405 ;
摘要
随着大城市中心区不断扩张,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不断重复着集聚—繁荣—改造—再集聚的循环,但是学界对其内在机制和成因仍存在较大争议。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选择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典型村庄为案例,分析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演变中,各方参与者如何在一定制度结构框架约束下,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互动、沟通和博弈的过程。研究表明: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集聚主要由于在二元土地市场下,外来人员取得低成本住房,缺乏政治资源和资本的私有经营者寻找低成本土地,村集体和村民通过渐进式开发应对土地制度约束以获得受益的综合结果。集聚过程往往是渐进的,并且正式与非正式规则并存。而在村庄改造搬迁治理过程中,外来人口作为缺失的参与者无法对制度结构产生影响,因此只能被动地重新积聚到未改造农村居民点,而随着城乡结合部不断向外拓展,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过度集聚问题由一个区域转移、扩展到其他区域,并未根本上得以缓解。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2]   城乡结合部问题的根源与发展策略的转变——以北京地区为例 [J].
孙心亮 .
经济地理, 2012, 32 (03) :132-137
[3]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发展特征与机制——以北京海淀区为例 [J].
刘玉 ;
冯健 ;
孙楠 .
地理研究, 2009, 28 (02) :499-512
[4]   城乡结合部界定方法研究 [J].
任荣荣 ;
张红 .
城市问题, 2008, (04) :44-48
[5]   北京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演变及启示 [J].
戚本超 ;
周达 .
城市问题, 2007, (01) :61-64
[6]   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 [J].
黄宗智 .
中国社会科学, 2005, (01) :83-93+207
[7]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海淀区为例 [J].
洪敏 ;
陈焕伟 .
农村经济, 2004, (09) :35-36
[8]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人口管理模式的制度选择 [J].
冯晓英 .
北京社会科学, 2004, (01) :85-92
[9]   北京市城乡过渡地带产业结构演化研究 [J].
宋金平 ;
李丽平 .
地理科学, 2000, (01) :20-26
[10]   北京城乡交接带土地利用的发展变化 [J].
吴良镛,刘健 .
北京规划建设, 1997, (04) :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