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际经济增长敛散性的定量测度与经验证据——基于1952~2006年数据的分析

被引:20
作者
刘金全
隋建利
闫超
机构
[1]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关键词
面板单位根检验; 实际收敛性; 非线性TAR模型; bootstrap;
D O I
10.19744/j.cnki.11-1235/f.2009.10.006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0202 ; 020202 ;
摘要
本文通过将门限自回归模型、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以及bootstrap模拟计算临界值3种方法相结合,运用非线性两区制TAR模型检验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地理区域内28个省份人均GDP面板数据的实际收敛性特征,进而探察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路径收敛情况以及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状况。我们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人均GDP数据分别具有较为显著的收敛性特征;东部与中部在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增长路径完全收敛,而自改革开放以来表现出部分收敛的特征;东部与西部在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增长路径部分收敛,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则呈现出明显的发散态势,这说明改革开放以后东部省份与中、西部省份的经济增长差距具有扩大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50+187 +18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亚洲国家经济增长路径的实际敛散性 [J].
刘金全 ;
隋建利 ;
闫超 .
世界经济, 2009, 32 (02) :46-55
[2]   企业市场化、对外开放与中国经济增长条件收敛 [J].
汪锋 ;
张宗益 ;
康继军 .
世界经济, 2006, (06) :48-60
[3]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 [J].
彭国华 .
经济研究, 2005, (09) :19-29
[4]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中国地区双峰趋同 [J].
徐现祥 ;
舒元 .
世界经济, 2005, (01) :47-57
[5]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时间序列的经验研究 [J].
陈安平 ;
李国平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 (11) :31-35
[6]   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条件收敛性 [J].
王志刚 .
管理世界, 2004, (03) :25-30
[7]   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 [J].
林毅夫 ;
刘明兴 .
世界经济, 2003, (08) :3-14+80
[8]   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J].
沈坤荣 ;
马俊 .
经济研究, 2002, (01) :33-39+94
[9]   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J].
刘强 .
经济研究, 2001, (06) :70-77
[10]   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区域差距的影响 [J].
蔡昉 ;
王德文 ;
都阳 .
中国社会科学, 2001, (02) :4-1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