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42
作者
李辉信 [1 ]
袁颖红 [2 ]
黄欠如 [3 ]
胡锋 [1 ]
潘根兴 [1 ]
樊后保 [2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 南昌工程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所
[3] 江西红壤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性水稻土; 团聚体; 潜在可矿化碳; 可溶性有机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在23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区,研究了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绿肥)(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长期施用肥料,特别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会提高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从而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库质量。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占团聚体有机碳比率有差异,潜在可矿化碳含量和潜在可矿化碳占团聚体有机碳比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0.25~1mm、1~3mm、>3mm、0.05~0.25mm和<0.05mm;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占团聚体有机碳比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0.05~0.25mm、0.25~1mm、1~3mm、>3mm和<0.05mm。不同施肥处理A层土壤团聚体潜在可矿化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都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都呈极显著相关;P层除1~3mm团聚体外都呈显著相关。土壤微团聚体(<0.25mm)中有机碳的稳定性高于大团聚体(>0.25mm)。
引用
收藏
页码:259 / 26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J].
李辉信 ;
袁颖红 ;
黄欠如 ;
胡锋 ;
潘根兴 .
土壤学报, 2006, (03) :422-429
[2]   珠江流域土壤中碳库的存量与通量 [J].
魏秀国 ;
沈承德 ;
李定强 ;
吴志峰 ;
何江华 ;
朱立安 .
生态环境, 2004, (04) :670-673
[3]   不同植被恢复对侵蚀型红壤活性碳库的影响 [J].
周国模 ;
姜培坤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4, (06) :68-70+83
[4]  
Changes in Soil Carbon Pools Induced by Substitution of Plantation for Native Forest[J]. XU QIUFANG and XU JIANMING Department of Resource Science,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Hua- jiachi Campus, Hangzhou 310029 (China)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 Lin’an 311300 (China).Pedosphere. 2003(03)
[5]   中国东部主要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平衡与趋势分析 [J].
李忠佩 ;
林心雄 ;
车玉萍 .
土壤学报, 2002, (03) :351-360
[6]   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 [J].
沈宏 ;
曹志洪 .
生态学报, 2000, (04) :663-668
[7]   施肥对土壤不同碳形态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J].
沈宏 ;
曹志洪 ;
徐志红 .
土壤学报, 2000, (02) :166-173
[8]   中国干旱性地区土壤发生性碳酸盐及其在陆地系统碳转移上的意义 [J].
潘根兴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9, (01) :54-60
[9]   长期施肥对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效碳库及碳素有效率的影响 [J].
沈宏 ;
曹志洪 .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1998, (01) :1-5
[10]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鲁如坤主编,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