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循环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52
作者
于贵瑞
方华军
伏玉玲
王秋凤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碳收支; 响应与适应; 碳-氮-水耦合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14 [生态学(生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地球系统的碳库和碳循环过程变化是影响气候系统的重要因素,而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及其循环过程机制研究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成因分析、变化趋势预测、减缓和适应对策分析领域的科学研究热点。回顾了过去几十年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收支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及其关键科学问题,并分析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科技需求和发展方向。当前国际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主要包括:生态系统和区域碳储量和碳收支的清查、综合计量与碳汇认证,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联网观测及其循环过程机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响应野外控制试验,陆地生态系统水、碳、氮循环及其耦合关系机制和模拟模型研究等,同时指出在这些研究领域依然存在且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我国近期的科技工作重点工作应该是努力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的碳储量和碳收支动态监测体系、开展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及其区域调控管理的前瞻性研究,定量评价中国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状况和增汇潜力,评估各种典型生态系统增汇技术的经济效益,为国家尺度的温室气体管理和碳交易机制与政策体系的建立提供可报告、可度量和可核查的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持。
引用
收藏
页码:5449 / 545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Terrestrial vegetation carbon sinks in China, 1981-2000 [J].
Fang JingYun ;
Guo ZhaoDi ;
Piao ShiLong ;
Chen AnPing .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7, 50 (09) :1341-1350
[2]  
Recent progress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ChinaFLUX[J]. YU Guirui , FU Yuling, SUN Xiaomin, WEN Xuefa & ZHANG Leiming Key Laboratory of Ecosystem Network Observation and Model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6(S2)
[3]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思路 [J].
于贵瑞 ;
伏玉玲 ;
孙晓敏 ;
温学发 ;
张雷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S1) :1-21
[4]   基于1∶100万土壤数据库的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研究 [J].
于东升 ;
史学正 ;
孙维侠 ;
王洪杰 ;
刘庆花 ;
赵永存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2) :2279-2283
[5]   陆地生态系统水—碳耦合循环与过程管理研究 [J].
于贵瑞 ;
王秋凤 ;
于振良 .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05) :831-839
[6]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J].
王绍强 ;
周成虎 ;
李克让 ;
朱松丽 ;
黄方红 .
地理学报, 2000, (05) :533-544
[7]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 [J].
方精云 ;
刘国华 ;
徐嵩龄 .
生态学报, 1996, (05) :497-508
[8]  
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变化的前沿科学问题[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于贵瑞等, 2009
[9]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技术及时空变化特征[M]. 科学出版社 , 于贵瑞等, 2008
[10]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蓄积[M]. 气象出版社 , 于贵瑞,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