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CMB模型和FA法对区域大气颗粒物的综合源解析研究

被引:13
作者
孙伶俐 [1 ]
龙涛 [2 ]
龙一飞 [3 ]
侯祺棕 [4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2]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技术学院
[3]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环境工程系
[4] 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
大气环境; 源解析; CMB模型; FA; 贡献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利用受体模型CMB法和FA法的综合解析技术,对武汉某区域的14个TSP(总悬浮颗粒物)监测点及4种主要尘源的元素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识别TSP的主要污染源及各源对环境污染的贡献率。将两种方法所得解析结果相互验证,得到和实际情况比较符合的结论。CMB模型分析结果为:A区域TSP主要污染源为土壤尘源(贡献率为54.09%)、交通道路尘源(30.47%)和煤烟尘源(9.33%);B区域主要污染尘源为土壤尘源(41.65%)和建筑尘源(19.05%)。对TSP元素组分数据进行FA法分析,结果为:该区域TSP污染源约有5种,分别为建筑尘源(57.524%)、土壤尘源(19.46%)、煤烟尘源(14.50%)、交通道路尘源(6.74%)和钢铁尘源(0.95%)。CMB法和FA法综合解析结果与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主要污染源为土壤尘源、建筑尘源和交通道路尘源。根据解析结果及研究区域的TSP实际污染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各污染源控制对策。
引用
收藏
页码:94 / 10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北京市2005年夏季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 [J].
董雪玲 ;
刘大锰 ;
袁杨森 ;
杨灿 ;
车瑞俊 ;
刘志华 .
环境工程学报, 2007, (09) :100-104
[2]   武汉市某区域大气颗粒物的测定与分析 [J].
孙伶俐 ;
侯祺棕 .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5, (06) :62-66
[3]   大气颗粒物组分解析 [J].
贺斌 ;
张志军 .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 2005, (01) :14-15
[4]   济南市环境空气中TSP和PM10来源解析研究 [J].
冯银厂 ;
吴建会 ;
朱坦 ;
白志鹏 ;
闫怀忠 ;
谭晓哲 .
环境科学研究, 2004, (02) :1-5
[5]   受体模型在大气颗粒物源解析中的应用和进展 [J].
戴树桂,朱坦,白志鹏 .
中国环境科学, 1995, (04) :252-257
[6]  
IR-02-035Amethodologyto estimate changes insta-tistical life expectancydue to the control ofparticulate matter air pollution .2 MECHLER R. . 2002
[7]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Multivariate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sources and estimating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ambient aerosol in atmospheric aerosol source/air quality relationships .2 Daisey J. M,Kneip T. J. Acs symposium series .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