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软件干扰行为的竞争法规制——基于裁判模式的观察

被引:24
作者
刘维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关键词
软件干扰; 裁判模式; 竞争效果; 恶意阻碍;
D O I
10.16390/j.cnki.issn1672-0393.2018.04.034
中图分类号
D922.294 [商业经济管理法令];
学科分类号
030107 ;
摘要
我国法院针对软件干扰纠纷发展出4种裁判模式:"传统侵权法益模式""非公益必要不干扰模式""禁止消费者混淆误认模式"和"禁止不当利用竞争者劳动成果模式"。这4种模式均建立在社会静态竞争理念的基础上。鉴于现代竞争和创新理念、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现代发展以及一般条款正当性评判标准的转变,应当建立"综合评估"裁判模式,综合判定软件干扰行为的促进或阻碍竞争效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83 / 19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新定位 [J].
孔祥俊 .
中外法学, 2017, 29 (03) :736-757
[2]   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私法属性的历史和理论建构(下) [J].
王博文 .
竞争政策研究, 2016, (05) :31-41
[3]   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私法属性的历史和理论建构(上) [J].
王博文 .
竞争政策研究, 2016, (04) :19-30
[4]   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的修改建议 [J].
郑友德 ;
张钦坤 ;
李薇薇 ;
伍春艳 .
知识产权, 2016, (06) :3-22
[5]   滥用相对优势地位问题的法律规制——虚幻的敌人与真实的危险 [J].
朱理 .
电子知识产权, 2016, (06) :31-39
[6]   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几点思考 [J].
李明德 .
知识产权, 2015, (10) :35-44
[7]   行业惯例与不正当竞争 [J].
范长军 .
法学家, 2015, (05) :84-94+178
[8]   竞争法视野中互联网不当干扰行为的判断标准——兼评“非公益必要不干扰原则” [J].
周樨平 .
法学, 2015, (05) :92-104
[9]   质疑“非公益必要不干扰原则” [J].
薛军 .
电子知识产权, 2015, (Z1) :66-70
[10]   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的形式功能与实质功能 [J].
蒋舸 .
法商研究, 2014, 31 (06) :14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