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存在之谜:基于企业微观因素的实证解释——来自2015年“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CEES)的经验证据

被引:66
作者
程虹
胡德状
机构
[1]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宏观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僵尸企业; 产品质量; 技术创新; 企业家精神;
D O I
10.13948/j.cnki.hgzlyj.2016.01.002
中图分类号
F279.2 [中国]; F273.1 [企业技术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2 ; 120202 ;
摘要
"僵尸企业"扭曲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抑制了"创造性破坏"机制作用的发挥,并容易诱发系统性的经济风险。探寻"僵尸企业"形成的微观因素,对于加快清退"僵尸企业",促进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2015年"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CEES)数据,从企业微观因素出发对"僵尸企业"现象存在的微观机制进行了逻辑自洽的实证解释。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文章发现"僵尸企业"的产品质量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家精神显著低于"非僵尸企业",匹配后参与者平均效应(ATT)分别处于-8.3%-7.2%、-16.3%-11.2%、-26.9%-20.6%之间,并满足因果推断的统计要求。这表明,除财政补贴、金融救助等外部宏观因素外,企业内部微观因素也是造成"僵尸企业"形成的重要原因。研究建议,从根本上清除"僵尸企业"应注重企业内部微观因素的改善。具体来讲,政府应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有效激发企业质量创新的内生动力;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企业家精神的优胜劣汰,引导生产性、创新性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引用
收藏
页码:7 / 25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72 条
[41]   进入壁垒与民营企业的成长——吉利集团案例研究 [J].
汪伟 ;
史晋川 .
管理世界, 2005, (04) :132-140
[42]   经济转型中的企业退出机制——关于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一项经验研究 [J].
张维迎 ;
周黎安 ;
顾全林 .
经济研究, 2003, (10) :3-14+90
[43]   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 [J].
Jeffrey Sachs ;
胡永泰 ;
杨小凯 .
经济学(季刊), 2003, (03) :961-988
[44]   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 [J].
Jeffrey Sachs ;
胡永泰 ;
杨小凯 .
经济学(季刊), 2003, (03) :961-988
[45]   主成分分析用于多指标评价的方法研究——主成分评价 [J].
李靖华 ;
郭耀煌 .
管理工程学报, 2002, (01) :39-43+3
[46]   技术创新、政府干预与竞争优势 [J].
张小蒂 ;
李风华 .
世界经济, 2001, (07) :44-49
[47]   中国产业过度竞争的制度分析 [J].
曹建海 .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1, (01) :58-66
[48]   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理论 [J].
鲁传一 ;
李子奈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3) :42-49
[49]  
ECONOMICS OF THE LIVING DEAD*[J] . TAKEOHOSHI.Japanese Economic Review . 2006 (1)
[50]   Zombie firms and economic stagnation in Japan [J].
Ahearne A.G. ;
Shinada N. .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Economic Policy, 2005, 2 (4) :363-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