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制衡、大股东掏空与企业价值

被引:78
作者
吴红军 [1 ]
吴世农 [2 ]
机构
[1]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2]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掏空; 股权制衡; 公司价值;
D O I
10.19616/j.cnki.bmj.2009.03.011
中图分类号
F272 [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 F275 [企业财务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1 ; 1202 ; 120202 ;
摘要
股权结构对大股东掏空行为及公司价值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大股东掏空主要受到法律保护、其他大股东制衡和掏空成本3个因素影响的假设,作者借鉴LLSV(2002)的研究,结合国情进行理论建模,证明了随着其他大股东的制衡能力的增强,第一大股东的掏空程度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形态,被掏空的企业的价值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形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差异越大,终极控制人对公司的掏空就越大。本文收集1998~2003年我国A股市场168家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进行实证,其结果支持了本文模型的推论。其他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能力,当处于很强或很弱的两端时,比处于中间水平更有利于上市公司的价值。"多足鼎立"和"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未必比"分散持有"的股权结构低效。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5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终极控制权与财务风险:来自沪市的经验证据 [J].
王永海 ;
张文生 .
经济管理, 2008, (Z2) :117-123
[2]   大股东的支撑行为与隧道行为——基于托普软件的案例研究 [J].
张光荣 ;
曾勇 .
管理世界, 2006, (08) :126-135+172
[3]   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及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 [J].
徐莉萍 ;
辛宇 ;
陈工孟 .
经济研究, 2006, (01) :90-100
[4]  
大股东的隧道挖掘与制衡力量——来自中国市场的经验证据[J]. 唐清泉,罗党论,王莉.中国会计评论. 2005(01)
[5]   掏空、支持与并购重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
李增泉 ;
余谦 ;
王晓坤 .
经济研究, 2005, (01) :95-105
[6]   “掏空”与所有权安排——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经验证据 [J].
李增泉 ;
孙铮 ;
王志伟 .
会计研究, 2004, (12) :3-13+97
[7]  
Tunneling, propping, and expropriation: evidence from connected party transactions in Hong Kong[J] . Yan-Leung Cheung,P. Raghavendra Rau,Aris Stouraiti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2006 (2)
[8]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rm profitability: evidence from Korea before the economic crisis[J] . Sung Wook Joh.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2003 (2)
[9]   Tunneling or value added? Evidence from mergers by Korean business groups [J].
Bae, KH ;
Kang, JK ;
Kim, JM .
JOURNAL OF FINANCE, 2002, 57 (06) :2695-2740
[10]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valuation [J].
La Porta, R ;
Lopez-De-Silanes, F ;
Shleifer, A ;
Vishny, R .
JOURNAL OF FINANCE, 2002, 57 (03) :1147-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