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碳循环研究及中国稻田土壤固碳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被引:125
作者
潘根兴
李恋卿
郑聚锋
张旭辉
周萍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碳循环; 土壤有机碳; 稻田; 气候变化; 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 [土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土壤碳循环是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重要地球表层系统过程,是国际地学和生态学界近年来的热点领域。本文简要概述了国际土壤碳循环研究的进展和发展态势,着重讨论了中国稻田土壤固碳研究已获得的认识。提出碳循环研究越来越走向与生物学的结合,且越来越依赖于长期试验和观测。中国稻田土壤的固碳水平、潜力已有较丰富的认识和资料积累,在团聚体尺度上也开展了较多的固碳机理的研究,包括物理保护、化学结合、生物学的稳定等。无论是野外还是实验室的培养均表明稻田土壤碳矿化潜力较低,这与团聚体的物理保护有关外,还与稻田土壤中存在的碳的化学结合而稳定的机制有关;固碳与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的耦合机制是当前稻田土壤固碳研究的中心内容,一些研究已经表明生物多样性可能是控制碳稳定和温室气体减排与生产力提高的关键因素。未来研究的重点是定量表征固碳中碳更新的关键环节,同时需要加强对作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对碳输入、转化和固定的影响及机理的研究。中国稻田土壤固碳与农业发展意义值得进一步重视。
引用
收藏
页码:901 / 91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87 条
[1]   南方三种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 Ⅰ.团聚体物理保护作用 [J].
周萍 ;
宋国菡 ;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土壤学报, 2008, 45 (06) :1063-1071
[2]   长期不同施肥下水稻土甲烷氧化能力及甲烷氧化菌多样性的变化 [J].
郑聚锋 ;
张平究 ;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生态学报, 2008, (10) :4864-4872
[3]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 [J].
潘根兴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05) :282-289
[4]   皖江自然湿地土壤碳密度及其开垦为农田后的变化 [J].
林凡 ;
李典友 ;
潘根兴 ;
许信旺 ;
张旭辉 ;
迟传德 ;
李志鹏 .
湿地科学, 2008, (02) :192-197
[5]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稻油两熟制油菜田杂草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J].
李儒海 ;
强胜 ;
邱多生 ;
储秋华 ;
潘根兴 .
生物多样性, 2008, (02) :118-125
[6]   全球土壤变化暨生态系统长期试验国际研讨会侧记 [J].
潘根兴 .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02) :219-220
[7]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 [J].
袁颖红 ;
李辉信 ;
黄欠如 ;
胡锋 ;
潘根兴 ;
樊后保 .
生态学报, 2008, (01) :353-360
[8]   不同施肥模式下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对土壤有机碳和磷素变化的响应 [J].
陈安磊 ;
王凯荣 ;
谢小立 ;
刘迎新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2) :2733-2738
[9]   基于长期试验资料对中国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估算 [J].
吴乐知 ;
蔡祖聪 .
生态环境, 2007, (06) :1768-1774
[10]   保护性耕作对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英文) [J].
邵景安 ;
唐晓红 ;
魏朝富 ;
谢德体 .
生态学报, 2007, (11) :4434-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