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自然湿地土壤碳密度及其开垦为农田后的变化

被引:30
作者
林凡 [1 ]
李典友 [1 ]
潘根兴 [1 ]
许信旺 [2 ]
张旭辉 [1 ]
迟传德 [3 ]
李志鹏 [1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2] 安徽池州学院
[3]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关键词
湿地; 农田; 土壤有机碳; 碳库损失; 气候变化;
D O 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08.02.031
中图分类号
S154 [土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于2005年分别采集了安徽沿江4个淡水湖泊的自然湿地及其周边围垦农田的代表性土壤剖面样品,测定了总有机碳含量,讨论了天然淡水湿地有机碳密度与深度分布特征及其开垦为农田后的变化。结果显示,湿地表层(0~30cm)和全剖面(0~100cm)中的碳密度分别为42.5~57.4t/hm2和81.5~91.6t/hm2;而农田则分别为22.4~48.4t/hm2和41.4~76.5t/hm2。湿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表层和全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降低,且有机碳含量的变异性增大。表明湿地开垦为农田后,其碳库失去稳定性。但是,开垦的旱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显著低于开垦的稻田,故湿地开垦为旱地更不利于湿地碳库保护。因而,将湿地垦殖为水田是相对较有利于湿地碳库保护的人为土地利用方式。湿地开垦的碳库损失可能是土壤的大气CO2源效应的主要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92 / 19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三江平原湿地土壤酶分布特征及相关肥力因子的影响 [J].
王树起 ;
韩晓增 ;
乔云发 ;
王守宇 ;
许艳丽 .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04) :150-153+192
[2]   洞庭湖及其湿地保护对策 [J].
聂芳容 ;
弘征 ;
王胜利 .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1) :36-39
[3]   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J].
迟光宇 ;
王俊 ;
陈欣 ;
史奕 .
土壤, 2006, (06) :755-761
[4]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及碳动态模型 [J].
仝川 ;
曾从盛 .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6, (03) :84-92
[5]   洞庭湖区不同耕种方式下水稻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状况 [J].
邹焱 ;
苏以荣 ;
路鹏 ;
宋变兰 ;
唐国勇 ;
黄道友 ;
彭佩钦 ;
吴金水 .
土壤通报, 2006, (04) :671-674
[6]   沼泽湿地垦殖对土壤碳动态的影响 [J].
张金波 ;
宋长春 ;
杨文燕 .
地理科学, 2006, (03) :340-344
[7]   湿地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J].
刘景双 .
湿地科学, 2005, (04) :302-309
[8]   不同土地利用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J].
许信旺 ;
潘根兴 ;
侯鹏程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6) :195-198+202
[9]   湿地面积的丧失及其原因分析 [J].
李凤娟 ;
刘吉平 .
长春大学学报, 2004, (06) :79-81
[10]   湿地生态系统碳储存和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J].
刘子刚 .
地理科学, 2004, (05) :634-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