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及其空间关联

被引:162
作者
孙赫
梁红梅
常学礼
崔青春
陶云
机构
[1] 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空间自相关; 空间关联;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5.03.023
中图分类号
F301 [土地经济学];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1204 ; 120405 ;
摘要
基于研究单元全部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碳排放计算模型,估算了中国31个省区1990—2008年的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探讨了中国省级尺度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08年,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量从9.67×108t持续上升至32.37×108t。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其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97.83%以上。林地是主要的碳汇,其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90%以上。(2)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形差异的影响,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显著,重度碳排放区域集中分布在东部、北部沿海地区,轻度碳排放区域集中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3)全局自相关Moran′s I值从1990年的0.1558持续上升至2008年的0.2734,说明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在省级尺度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不断增强。(4)集聚中心和孤立点的空间转移存在较强的规律性。(5)局域自相关分析表明,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局部空间差异。碳排放强度高值集聚区和低值集聚区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锁定和路径依赖特征,体现为高值集聚区向沿海集中,低值集聚区向内陆迁移。
引用
收藏
页码:154 / 16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中国区域房地产经济发展水平空间统计分析——全局Moran's I、Moran散点图与LISA集聚图的组合研究 [J].
王雪青 ;
陈媛 ;
刘炳胜 .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4, 33 (01) :59-71
[2]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 [J].
程叶青 ;
王哲野 ;
张守志 ;
叶信岳 ;
姜会明 .
地理学报, 2013, 68 (10) :1418-1431
[3]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碳效应评估及低碳优化 [J].
赵荣钦 ;
黄贤金 ;
钟太洋 ;
揣小伟 .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17) :220-229
[4]   我国省域碳排放差异性及其转型发展模式研究 [J].
白宏涛 ;
王会芝 ;
徐鹤 .
经济地理, 2012, 32 (12) :21-26
[5]   基于我国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碳效应特征与空间差异研究 [J].
李波 ;
张俊飚 .
经济地理, 2012, 32 (07) :135-140
[6]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芜湖市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郑欣 ;
程久苗 ;
郑硕 .
水土保持研究 , 2012, (03) :259-262+268
[7]   四川省广元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J].
石洪昕 ;
穆兴民 ;
张应龙 ;
吕明权 .
水土保持通报, 2012, 32 (03) :101-106
[8]   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效应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 [J].
张润森 ;
濮励杰 ;
文继群 ;
许艳 .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 (05) :723-733
[9]   安徽省会经济圈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益 [J].
孙贤斌 .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 (03) :394-401
[10]   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J].
肖红艳 ;
袁兴中 ;
李波 ;
颜文涛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9 (01) :38-42+115